飞行操纵系统工作原理
3.1.2 飞机操作系统发展过程(续)
中央操纵机构
系统由两 部分组成:
机械传动装置
位于驾驶舱内由驾驶杆、驾 驶盘和脚蹬组成
介于中央操纵机构到舵面之间,
有软式和硬式两种型式
由钢索和滑轮组成,特点:
重量轻,容易绕过飞机内 部装配障碍,弹性变形和 摩擦力较大。
软硬
式 式 由传动拉杆和摇臂组
传 动
传 动
成,特点:刚度大,
副翼系统 升降舵系统 方向舵系统
飞行操纵系统 辅助操纵系统 扰流板系统
后缘襟翼 前缘襟翼和缝翼
警告系统 失速警告系统 起飞警告系统
水平安定面
警告系统:失速警告系统和起飞警告系统。当飞机在接近失速状态时,失速 警告给驾驶员提供抖杆警告,当飞机的某些飞行操纵面不在适当的起飞位置 时,起飞警告系统提供音响警告。
B747、B757和B767等飞机就主要采用液压助力操纵。这种
操纵方式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飞机上同时配有具有良好感觉特 性的感觉机构,因而这种操纵方式应用很广。
3.1.2 飞机操作系统发展过程(续)
随着超音速飞机的出现,飞机在高空超音速飞行,遇到了 纵向静稳定性过大,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 题,在飞机操纵系统上附加了自动增稳系统。
液压系统故障时,可采用电动应急收放襟翼。
当后缘襟翼放下到一定量时,前缘襟翼放下到最 大位置,前缘缝翼则放下到中间位置; 后缘襟翼进一步放下到一个预定量时,前缘襟翼 仍保持在最大放下位置,而前缘缝翼也放下到最 大位置。后缘襟翼收上时,前缘襟/缝翼收上。
飞机攻角达预定值时,自动缝翼计算机接受 攻角传感器的信号,控制自动缝翼操纵阀, 使前缘缝翼放下到最大位置,防止飞机失速
由于增稳系统在增大飞机阻尼和改善动稳定性的同时,必然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飞机操纵反应的灵敏度,从而降低了飞 机的操纵性。为了消除这个缺点,在自动增稳系统的基础上 研制出了控制增稳系统,改善了飞机的操纵性和机动性 。
3.1.2 飞机操作系统发展过程(续)
由于在复杂的机械系统中存在着摩擦、间隙和弹性变形,始终难以 解决精微操纵信号的传递问题。70年代初,成功地实现了电传操纵 系统 。 若把操纵权限全部赋予控制增稳系统,并使电信号替代机械信号而
工作,机械系统处于备用地位,这就是“准电传操纵系统”;若再 把备用机械操纵系统取消,就成为“纯电传操纵系统”,简称为 “电传操纵系统”。
空客系列A320、A340以及波音系列的B777等飞机的操纵系 统均采用电传操纵系统。
3.2 对飞行操纵系统的要求
重量轻、制造简单、维护方便、生存力好、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1)保证驾驶员手、脚操纵动作与人类运动本能相一致。避免发生错误的操
典型飞机操纵舵面的布局
3.1.2 飞机操作系统发展过程
民用飞机的操纵系统划分为:机械操纵系统 电传操纵系统
简单
初级
人工 机械 操纵
气动 助力 操纵
液压 助力 操纵
复杂 完善
电传 操纵
机械操纵系:驾驶杆、脚蹬、钢索、滑轮、传动杆、摇臂 机械传动装置直接驱动各舵面:升降舵、副翼、方向舵 舵面上的气动力矩反馈给驾驶员,获得力和位移的感觉。
飞机出现下俯力矩,操纵电门使调整片向下偏转α角,调整片 上产生向上的升力Y调。对升降舵转轴的力矩为Y调·L1,迫使升
降舵向上转动,舵面上、下的压力差构成了空气动力Y舵,对 升降舵构成了另一个力矩Y舵·L2,两个力矩平衡时,升降舵自 动保持在某一上偏转角β不变,保持飞机的俯仰平衡状态。
驾驶员不用长时间带杆,减轻劳动量。
在小迎角高速飞行时,为减小 阻力,缝翼应收进,使机翼的切 面具有高速翼形;在大迎角低速 飞行时为增加升力,缝翼应该放 出,使机翼切面具有低速翼形。
液压操纵器通过机械的缝翼螺杆 传动装置操纵其放出或收进。
2.后缘襟翼和前缘襟/缝翼操纵系统的工作原理
操纵襟翼手柄,带动钢索系统和襟翼操纵阀, 液压油通过襟翼操纵阀使液压马达工作,液压 马达输出扭矩经齿轮机构和扭力杆被传到滚珠 螺杆,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推动襟翼在滑 轨上收放。
水平安定面主电配平控制
主电配平作动器是一个 双速马达115V400Hz
操纵杆转换组件
襟翼在收上位时,它是低速的;当襟翼未收上时,速度 继电器激励,使马达作高速配平。
二.后缘襟翼和前缘襟/缝翼的操纵与控制
1.襟翼和缝翼的空气动力原理
功用是增加升力,在起飞时提供相对较小阻力,而在着陆时提供较大阻力
位于机翼后缘的襟翼是一 种增升增阻装置。放下襟 翼可以提高升力,同时也 增大阻力。起飞时为了增 大升力,采用小角度放下 襟翼;着陆时为了增大阻 力缩短着陆滑跑的距离, 采用大角度放下襟翼。
(8)操纵系统的间隙和系统的弹性变形会产生操纵延迟现象。延迟是很危险 的,因此必须使操纵系统中的环节和接头数量最少,接头处的活动间隙 量小及系统应有足够的刚度。
(9)在中央操纵机构附近应有极限偏转角度止动器,以防止驾驶员用力过猛 ,操纵过量而使系统中某些部件或机体结构遭到损坏。
(10)飞机停在地面上时,为防止舵面被大风吹坏,所有舵面应用“锁”来固 定。舵面锁紧系统应在飞机内部,不应采用外部锁紧装置,内锁紧装置 应直接与舵面连接。为防止在起飞状态下,舵面仍处于锁定状态,要求 必须在所有舵面都开锁后,油门才能打开。
操纵驾驶杆偏转升降舵或是 使用调整片偏转升降舵
驾驶员通过带杆可以重新保持俯仰平衡,长时间的带杆,驾驶员 会疲劳。因此飞机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上一般都装有调整片
升降舵调整片来使升降舵偏转,以保持飞机的俯仰平衡。利用方 向舵调整片可使方向舵偏转,以保证飞机方向平衡。利用副翼调 整片可使副翼偏转,以保持飞机横侧平衡
在飞机起飞前,若水平安定面不在安定面指示器的安全区,如果油门杆前推,则 起飞警告系统发出警告信号。
自动配平,自动驾驶仪提供信号传动齿轮机构,带动滚珠螺杆,使安定面偏转, 完成自动配平。
人工机械配平提供水平安定面的应急配平。驾驶员操纵配平手轮,带动链轮机构 ,通过钢索传动齿轮机构和滚珠螺杆驱动安定面偏转。
且力的指向总是与偏转方向相反,这样,驾驶杆(或脚蹬)就有自动回 中(即回到配平位置)的趋势。
正确的操纵动作应是:驾驶杆前推,机头应下俯,飞机下降;
驾驶杆向左转,飞机应向左侧倾斜;
踩右脚蹬,机头应向右偏转。
(6)驾驶杆力(或脚蹬力)应随飞行速度增加而增加,并随舵面偏转角度增 大而增大。
(7)为防止驾驶员无意识动杆及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操纵系统的启动力应在 合适的范围内。“启动力”是指飞机在飞行中舵面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操纵 力,启动力包括操纵系统中的摩擦(其中包括助力器分油活门的摩擦) ,预加载荷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3 飞行操纵系统的工作原理(续)
升降舵操纵系统的功用是提供飞机纵向操纵,使飞机绕其横轴作俯仰运动。
3.4、辅助操纵系统的操纵与控制
一.水平安定面的操纵与控制
水平安定面是用于俯仰配平的装置,其配平控制系统通过改变水平安定面的迎角 来进行水平配平。水平安定面由左、右两个安定面组成,安定面由尾舱里的螺杆 组件驱动,而该螺杆又由两个电气作动器(主电或自动驾驶仪)或人工钢索进行 操纵。
第三章 飞行操纵系统工作原理
飞机操纵系统是供驾驶员对飞机起飞、爬升、巡航、着陆、和滑行实 施操作的一整套机电或液压设备。操纵飞机绕其横轴、立轴和纵轴旋 转,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并且提供起飞、着陆的增升、增阻能力 (地面或飞行中),以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能。
侧滚操纵 偏航操纵
民用飞机操纵系统的功能包括: 俯仰操纵
升降舵
驾驶杆
方向舵
两杆一舵加上开关电门
副翼
驾驶员手、脚的操纵和人体运动 的本能反应相一致 驾驶员有位移和力的变化的感觉
3.3 飞行操纵系统的工作原理(续)
副翼操纵系统的功用是与扰流板一起提供飞机横向操纵,使其绕纵轴作滚转运动。
3.3 飞行操纵系统的工作原理(续)
方向舵操纵系统的功用是提供飞机偏航操纵,操纵飞机使其绕垂直轴作偏转运动。
三.飞行扰流板/减速板和地面扰流板操纵系统
扰流板分为: 飞行扰流板:动作一致时,用以在飞行中和地面滑跑时作为减速器。 地面扰流板:动作不同时,用于协助副翼操纵飞机的侧滚。
副翼向上一侧的飞行扰流板向上偏转,副翼向下一侧的飞行扰流板保持 关闭位置不变。
操纵驾驶盘,输入机械信号被传到副翼操纵系统,以及扰流板传 动比改变机构和扰流板混合机构,通过钢索系统作动飞行扰流板 动力操纵组件(PCU)的操纵阀,液压油通过操纵阀进入飞行扰 流板动力操纵组件的作动器内,驱动飞行扰流板。
纵动作和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同时可以缩短训练驾驶员的时间。 (2)驾驶杆既可操纵升降舵,又可操纵副翼,同时要求在纵向或横向操纵时
彼此互不干扰。 (3)驾驶舱中的脚操纵机构应当能够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身材的需要。 (4)驾驶员是凭感觉来操纵飞机的,除感受过载大小之外,还要有合适的杆
力和杆位移的感觉,其中杆力尤为重要。脚蹬力和脚蹬位移也是如此。 (5)驾驶杆(或脚蹬)从配平位置偏转时,所需的操纵力应该均匀增加,并
在飞行中,俯仰平衡受到破 坏,机头上仰,驾驶员可向 上偏转调整片(等效于向前 推杆)使升降舵下偏一定角 度。如果机头下俯,则应向 下偏转调整片(等效于向后 带杆)使升降舵上偏一定角 度,借水平尾翼力矩作用以 保持飞机的俯仰平衡。
飞机下俯时用调整片恢复平飞
2.调整片控制电路举例 小型飞机上的电动调整片控制
机翼迎角保持不变,放下简单襟翼,改变了机翼切面形状,弧 曲度增大。空气流过机翼上表面时流速加快,压力降低;流过 其下表面流速减慢,压力提高,使机翼上、下表面压力差增大, 提高升力。而另一方面机翼后缘的涡流区扩大,机翼前、后缘 压力差增大,使阻力同时增大。
前缘缝翼位于机翼前缘,与机翼之间有一缝隙。延缓机翼的气 流分离现象,以提高临界迎角和最大升力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