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年风貌宜首计——关于韩城古城风貌保护原则与策略的探讨

千年风貌宜首计——关于韩城古城风貌保护原则与策略的探讨


巷的尺度: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生产 力,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加 之同一区域又会出于功能的不同而又形成 多种街巷尺度,这种尺度无疑代表着过去 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原真性不能被抹杀。
了古城保护应首先保护风貌的原则: 其具体的实施策略应包括如下三点:
4.1策略一:保持古城的总体格J
总体格局是构成整个城市的! 素,包括街、巷、小巷胡同、城墙、 河、地形等组成的结构。这种认识] 于对古城所处地形和自然格局的认; 据现有文献资料记录推理,古城自j 今,其地形地貌变化极小,现状地j 完全保持了韩城古城(历史城区)f 地形地貌特征,因此应最大程度保j 街道巷弄格局真实性,尊重现有的{ 弄布局、规模和尺度,保护街道巷;
图8丽江古城 图7安徽宏村
HUAZHONG ARCHlTECTURE
万方数据
136
图9
街的尺度分析
图10巷的尺度分析 图11胡同的尺度分析 图1 2县衙的复原性修复鸟瞰效果图
貌在文脉环境中的指导和控制,进一步说 这个主体所产生的效应路径就是古城保护 实践的指令轨道,这就是所谓的千古风貌 宜首计原则。
要素有三:①古城的总体布局:这种格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且有幸能
为今人所见,其价值不可估量。②古城街
万方数据
137
HUAZHoNG ARCHlTE(
‘絮孵j
Hale Waihona Puke 图13县衙大堂透视效果图的完整性。传统的街道巷弄本身包含了历 史文化古迹及其环境,他们同时存在,共 同担负着反映历史信息的任务。单体文 物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有限,许多信息存 在周边的历史环境当中。作为街巷环境 本身也应要有完整性,应在满足交通需要 的基础上,系统地保护古城街巷格局,避 免破坏历史环境的完整性。街道巷弄格局 会留下很多历史的痕迹,这些痕迹便是我 们从中可以读取的历史信息。这些痕迹包 含着不同时代的变故,比如战争的破坏, 历代维修时留下的印记,文化变迁的演 绎,还有岁月气候造成的破坏,都会凝固 在历史街道巷弄格局之中。不同的历史年 代,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物建筑, 都会有特定的历史环境,所以在保护整治 和维修时绝不能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功 能的要求进行历史街巷环境的整治,否则 可能造成历史信息永久的破坏及丧失,而 应遵循“可读性”原则,让后人能够很清 晰地辨别出历史的真实信息和后人加上的 信息,真实和完整同样体现在“可读性原 则”中,越真实越完整越具有可读性。保 护历史街道巷弄格局是希望其完好、充满 生气的保存在古城中,可持续发展的传统 历史街巷才是“活”的历史街巷,才是可 保存的,在保护、整治、更新这些历史街 巷时,需要在功能和形式上考虑其更好适 应现代城市的可能途径和方式,当然首先 要发挥自身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优势,比 如:生活性街道的人情味、混合的趣味性 等。传统历史街巷的可保存性必须是在真 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可 保存性,才具有历史文化及其环境的真正 意义。综合考虑对现状街道巷弄格局的评
styIe,ImpIementing strategies
1古城缘脉
韩城古城,始建于隋。南临滤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虽经1300余年风 风雨雨,古城风貌依然,被世人喻为古城活化石。它珍贵的历史遗存、千年风貌,忠实地 记录着华夏民族前进的脚步。
作者信息
李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研究生,278411908@qq
收稿日期:2014-03—11
HUAZHoNG ARCHITECTURE
万方数据
134

众(=(.
图1金塔公园 图2韩城文庙 图3金城大街 图4民居巷道
图5韩城古城风貌现状
共有13处达70余栋,数量多,规模大且 类型多样。古城金塔,旧称谭法塔,位 于古城之北的圆觉寺(今烈士陵园)内 (图1),造于金大定十三年,后于康熙 四十~年重建,至今有830余年的历史, 登塔南望不仅古城城池尽收眼底,而且 二十里山川秀美一览无余…。古城内寺庙 众多,文庙、城隍庙、东营庙三庙连为 一片,长达约700m,是古城~大特色。 古城文庙的入口庭院,苍松翠柏间昭显 着圣哲孔子的“道冠古今与德配天地” (图2)。其他各类省、市级文保单位共 183处,古建筑146处,特别是元代建筑占 陕西省古建筑的90%以上,占全国总量的 1/6,成为悠久岁月留给世人的文明成果和 精神财富。全城共有房屋5200多栋,其中 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
cOncIuded and
are
summarized:fhe commOn Iaws and counfermeasures in什1e DrOtecfion of
are
similar histOricaI culturaI ancient cities
researched:a theoreticaI
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6—2005)
中的解释,风貌一词的内涵在于它是“反 映历史文化特征的城镇景观和自然、人文 环境的整体面貌。”简而言之,风貌是一 种“有特征的整体面貌”。陕西韩城党家 村作为典型关中传统民居聚落的代表,已 被世界公认为民居瑰宝(图6)。其建筑 在空间构成、结构布置、装饰手法等方 面均有鲜明的特色。作为关中传统民居 的典型群落,它以统一和谐的风貌形态 著称于世M1。如安徽宏村(图7)、丽江 古城(图8),作为同类的历史文化古村 镇,当游人身临其境时人们记住的不是 其中的哪一栋单体建筑,而是被其统一和 谐的整体风貌所震撼。 可以说古城保护的实践是一篇严格的 命题作文。古城的文脉语境就是由某一种 传统建筑体系或者建筑遗产为主体的、具 有清晰文化意义和形象特征的建成环境, 这个建成环境可以包括一个传统村落、~ 个历史街区、甚至是深受某种传统文化所 浸染的城市,韩城古城便是其中一例。在 这个建成的环境中需要保护的内容“包罗 万象”。那么由谁来担当文化意义和形象 特征的体现者?答案应该是传统风貌。它 应当成为古城保护中的主体,对保护中的 其他方面起到统辖与协调作用。不论作为 主体的传统风貌是否依然完好,这个主体 的主导作用就是对其他保护原则所要表达 的文化意义和形象特征产生影响。例如地 段功能组织、空间形态的控制,建筑体量 与形式的主导,甚至地段内生活的表现方 式等,只要我们承认风貌对古城保护的主 导作用,那么在保护中就必须接受这种风
万方数据
135
HUAZHoNG ARCHITECTURE
老城即将搬空,其城市功能即将失去, 即2022年老城将成为韩城城市形态与功 能结构分离的“空城”。韩城古城的风 貌现状,我们清晰可见,在任其自发性 发展的情况下,古城内出现了不少的钢 筋混凝土建筑,从而对原有的风貌造成了 破坏(图5)。因此,在韩城老城面临衰 败与风貌破坏的同时,从城市整体出发, 深入研究古城保护的综合性课题刻不容 缓。本文将结合笔者所亲身参与的韩城古 城修建性保护规划实践对其具体策略进行 探讨。
practicaI action ifseIf.Therefore,
important points and cIar计y the contradiction is”1e fOcus of the presenf
scientmc study and anaIysis,combining the practical action of ancient
com
黄土高原上、黄河的怀抱中,美丽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韩城市于1986
年被列为我国第二批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及一 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和店铺,建有县署、尊经阁、龙门书院、文庙、城隍庙、庆善寺 等大小庙宇数十座。琉璃彩饰,金碧辉煌,重檐叠屋,结构严谨。古城内的国宝级古建筑
on
city prOtection in Han City,什1e author thinks fhat the protec“on 0f ancient city sty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and shouId be giVen nrst consideration,then,the specinc计npIementing measures of architecturaI styIe protection in the actual work Of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 民居风格(图3)。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 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 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古城典型巷道 之一,青砖灰瓦,古朴厚重无不诉说着古 城的沧桑(图4)。这里有距今2~5万年的 禹门口文化,有大禹治水凿龙门的故事, 这里的儒、道、佛教文化早在唐代就已盛 行。韩城地灵人杰,历朝各代,名人辈 出,赢得了“士风淳茂”、“解状盛区” 之美誉2’。目前,韩城市正积极申报世界 文化遗产,这为被誉为三秦大地“小北 京”的韩城,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 进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 机遇。
the shortage Of
IocaI cuIture.fhe significance of
protec竹ng ancient cities is seIf—evident,

hOweVer,there e×ist cOmpIe×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such hOw fo grasp什1e research.Based
统聚落,都在长期建设过程中将其所形成 的文化发展脉络凝结在了传统风貌形态之 上,并且其特质已成为一种地区文化的标 识性资源,显然,这在与当今全球化快速 发展、文化逐渐趋同之背景的对抗中显得 “难能可贵”怊1。可以说,体现着文化脉 络的传统风貌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这种 “稀缺性”决定了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的地位与作用,而韩城古城作为陕西省 乃至全国的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其 古城保护的原则与策略便成为本文命题研 究的一个切入点。 调研表明,2004年韩城老城内非农业 人口为6982人(实际中大量人口虽在老城 挂户,却在新城居住,因此老城目前人口 远远少于7000人),比1985年的17236人 减少了10254人,年均减少51 2人,尤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