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古琴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如何辨别古琴的音色、材质、油漆工艺及附件
一、音色
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
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
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

二、材质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
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除了上述一些木材其他的木材只要适合也是斫琴良才,但是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三、油漆工艺
化学漆———合成大漆(腰鼓漆)——传统大漆(国漆)
化学漆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

合成大漆(腰鼓漆)漆质光滑,丰润,流平性佳!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传统大漆(国漆)漆质坚韧光滑,有质感!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化学漆很容易辨别,合成大漆与传统大漆一般人就很难辨别。

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发现将合成大漆涂抹在传统大漆的漆面上,合成大漆干不了(至少2、3个月内干不了);反之将传统大漆涂抹在合成大漆的漆面上会很快就干。

也就是将合成大漆涂在琴上(最好是在琴底,一小块就行了),如果没干,油漆就是大漆;干了,就是合成大漆或其他油漆。

灰胎
鹿角霜、八宝灰、瓦灰为主
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宝灰为最好,其次为瓦灰。

现在为了做旧美观,也是为了能让初学者看清,有时会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点灰胎,鹿角霜颜色发金黄,八宝灰就不用细说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会这样做了。

四、附件
岳山、承露、轸池条、、冠角(焦尾)、、龈托、龙龈这些都是斫琴时就粘上的,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材料,但也有很多人将普通材料上色或搽上鞋油来冒充老红木或紫檀。

这就要多了解木材知识,或在焦尾下贴处用砂纸擦一下,看完后用油或传统大漆擦擦,
不会影响外观的。

琴轸、雁足的材料有木化石、象牙、玉石、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

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但同样也有很多人通过上色或将木材浸泡在颜色水里来冒充,辨别方法同上即可
古琴的材质
历代造琴都重视选材标称琴材为面桐(梧桐)底梓,所谓阴阳材,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琴面板起传音和振动发声作用,故常选质轻而传音良好的桐木;琴底板起托音(匮音)作用,和面板一起振动,故常选用较为坚实但又不过硬的梓木工楸木制作。

但中国古琴历来主要是自娱(独奏)或较少的琴歌伴奏乐器,不像西方交响乐中的提琴等乐器,要求有比较统一(乐队中弦乐器如小提琴往往数十把)的音响音色。

所以不论宫廷或民间造琴,往往因地取材,如千年古廊或古宅中折换下来的旧材甚至蛀材,木质乾透,传音共振优良,琴家往往视同珍宝!因此许多古代名琴的木材除常用桐梓木外,还常用到松、杉、杨、柳、楸、椴、桑、柏等材料,也有面底均为桐的,称为“纯阳琴”,据说:“取其暮夜阴雨之际,声不沉默”。

但不论选用何种材质,然须要求木质年久为佳。

古琴选材多样,故音质、音色、自然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发音有:清亮、浑厚、松透、古朴、苍老、宏大、清润、凝重、甜美、灵透、
幽奇。

等等,丰富多彩,一琴一音,音色各异,可满足各人爱好,这确是中国古琴的一大特色!宋代《梦溪笔谈》说:“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足见材质与音色有密切关系。

作者制琴,纯属业余兴趣爱好,因所藏数琴虽亦为数百年古器,但发音并不十分满意,所以七十年代,除对旧琴修斫之余,留心于古材之搜集,斫制古琴,冀获完美之佳器。

北京为三千多年的古都,地上地下如数百年民宅,古墓中古材常有出现,古代制琴者都珍为“千金良材”,名获至宝!兹将列年来个人所获古材或旧材所斫琴之琴响效果略述如下,供同好者参考,并希得到指正。

(1)松木:以松制琴早有记载。

琴书引(环记)云:(唐)雷威斫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为琴妙过于桐”。

松的种类较多,大多比较松软,易于加工。

红松结构细理,白松稍粗,但更轻软,与桐木相近,振动良好,不易翘裂。

黄花松(落叶松)稍硬,干缩大易裂,油漆性稍差。

马尾松(青松、山松)与黄花松性质相类,含松脂较多,如遇古材亦可斫琴,但最好用火烘烤,以除去部分松脂。

北京民宅旧材中以松为多,大多产自东北兴安岭或长白山,作者所制琴以此为多,发音松透,纯正刚劲。

黄花松琴发音清爽坚润,但音量稍逊。

(2)杉木:多产于南方,色浅黄,纹理直,结构稍粗,较软,易加工,不易翘曲开裂。

作琴面底板均可,北京民宅旧屋板多为杉木。

作者曾获地下出土古墓(可能为辽、金、元、明、清)中杉材多片,
长期埋于地下深处,材色已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两端已朽糟腐蚀成山形,但纹理明显,制成数琴,发音刚劲清亮而厚。

历代古琴中杉材亦不少,如北京故宫藏唐琴“九霄环佩”为杉木制(纳音为桐),另一唐琴“飞泉”亦为杉材。

宋琴“___ 宾铁”亦为杉木制,发音清透。

作者七十年代在太原见到元琴“古灵”,琴底刻有铭文,记述该琴材取自济阴唐代墟墓中古败杉,发音清透。

(3)柳木:色稍白,古材呈黄褐色,纹理细直,稍软韧,比桐木稍硬,易加工,但有时会变形,须经风化及火烧处理。

作者曾获旧柳木板制为二琴,发音清亮而厚,散泛按均佳,泛音尤清爽灵敏。

(4)水曲柳:作者数年前获北京民宅拆下旧梁一段,为水曲柳材,两端已槽杉,呈黄褐色,估计为数百年前材,木质稍硬,结构稍粗,有花纹光泽,略有酸味,成琴后发音宏大凝重,亦属良质。

(5)椴木(紫椴):呈黄棕色,纹理细腻而软(比桐木稍硬),木纹有绢丝光泽,易加工,制成一琴,发音清润圆厚。

(6)桐木:北京民宅旧材较少见。

作者数年前于北京钟鼓楼西某胡同中获旧桐木板制成二琴,发音润厚古朴,有金石韵。

(7)柏木(香柏):色黄红,边材黄褐。

纹理直或斜,结构细,稍重,有韧性,香气浓重,缺点是木节较多,制琴时必须去除,补以桐木或他木,尚易加工,油漆性稍差,柏木属阴材,耐腐,少见于制琴。

北京老琴家李璠先生藏有一柏木琴,琴名“雪莺”,为民国三十五年
(1946年)制。

琴底记有:“此琴为解放前成都明代白塔遭雷火焚余之柏木,请卓希钟(?)手制,由李璠设计者,晖亦系塔顶之古铜制成。

”琴面较厚,琴较重,有金石韵,音清润,但稍欠松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