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

故事从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开始,接着写他们纵情恣乐,来暗示悲剧产生的原因。而后叙述 “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描述了玄宗出奔、兵变、贵妃丧生等情节。接着用饱含同情的 笔墨大肆铺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还京路上、回到长安后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思念,从而引出 道士招魂、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整个故事在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中结束。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 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
(3)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力求做到平易 通俗。
二、白居易
杭州白堤
苏州白居易纪念馆
庐山白居易草堂
洛阳香山故居
洛阳白居易墓
1、生平
字乐天,原籍太原,晚年居香山,故称白香山,又官太子少傅,故又称白傅。 他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是“志在兼济” 时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时期。
李杨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 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拭《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 雨》、洪昇《长生殿》等。
二、《长恨歌》的主旨
周文矩《太真上马图》



歌 》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十月,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三人至仙 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 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
1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目写 时事的乐府诗歌。它始创于杜甫(如三吏、三别等), 完全摆脱了旧题的束缚,因事立题,根据所写的内容 来命题,这样,使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获 得了更大的自由。
2、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 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 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1)讽谕诗: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其代表。内容涉及唐代历史与社会的各个 方面,提出了各种社会问题。
• 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行 如《卖炭翁》、《轻肥》P165
• 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如《观刈麦》、《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宴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枝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批判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扩边政策
如《新丰折臂翁》
•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上阳白发人》P167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 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 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 更有新人胜于汝。
三、《长恨歌》结构 第一段:(开头——不重生男重生女)杨贵妃得宠经过及玄宗的荒淫腐朽。 第二段:(骊宫——夜雨闻铃肠断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狼狈出逃及杨的死。 第三段:(天旋——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回京及对杨的思念。 第四段:(临邛——此恨绵绵无绝期)临邛道士上天入地寻找贵妃的灵魂。
四、艺术成就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感伤诗
《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叙事长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 术成就。 《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 自己遭受权贵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
(3)闲适、杂律诗 草 送 别大 》多 、为 《后 钱期 塘作 湖品 春, 行流 》连 、风 《光 大, 林应 寺酬 桃赠 花答 》, 。较 著 名 的 如 如 《 赋 得 古 原
3、新乐府运动的理论
体现在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元稹《乐府古题序》等作品中。
(1)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 作,不为文而作也”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将诗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 核心。
(2)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使命。即强调以诗歌规讽时 政,干预现实,同时发挥诗歌教化人民的作用。
出生时,正值“安史之乱” 。十六岁进京拜见顾况。二十九岁时中进士, 官至校书郎、左拾遗。元和10年,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 之“国辱”,上书请捕贼,被权贵以其越职奏事而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二年,除杭州刺史,后改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 洛阳香山。
2、诗歌创作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 大多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选材真实典型。 • 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卖炭翁》、《上阳白发人》 、《新丰折臂翁》 • 叙事、议论相结合,“卒章显其志”。
《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 《井底引银瓶》:“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 语言质朴平易,词浅意深。
1、讽刺说 陈鸿《长恨歌传》介绍白居易写《长恨歌》“亦欲惩尤物(以美色为惩戒),窒乱阶(堵塞祸
原),垂于将来(使将来的人也知道)”。 •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
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2、爱情说
《长恨歌》前半部分写杨生前唐玄宗与她恩爱,后半部分写杨死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塑造了 两个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这是贯穿全篇的人物。 3、双重主题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