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第一节新乐府运动
◆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新乐府”的概念: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且能播之于乐曲的乐府诗。
◆“新乐府”诗特点:写实,风格平易通俗
【附】“乐府诗”的发展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第二节白居易
一、简介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卒谥“文”,后人又称为“白文公”。
一生经历代、德、顺、宪、穆宗五朝。
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兼济天下”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不少讽谕诗;
后期“独善其身”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了感伤诗、大量闲适诗、杂律诗。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
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
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
”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
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
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的家宅中与世长辞,时年75岁。
死后葬于香山寺东北的琵琶峰上,以便使他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依为伴。
二、诗歌分类:
▪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
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与元九书》):
1、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
《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而百姓多苦难的社会现实。
《轻肥》则将矛头直指宦官集团。
《新乐府》(五十首)
讽谕诗以《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议婚、重赋、不致仕、伤宅、伤友、立碑、轻肥、歌舞、五弦、卖花)为代表。
此类诗(讽刺诗)之特点:
▪题材广泛,多反映揭露时弊;
▪主题集中,“一吟悲一事,”
▪叙议结合,对比强烈;
▪人事典型,形象鲜明;
▪语言质朴、浅切。
2、闲适诗——移病闲居,知足保,吟玩情性,100首。
3、感伤诗——事牵情动,随感而吟咏,100首。
白居易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归入“感伤”类的诗:《长恨歌》与《琵琶行》。
唐宣宗李忱也有诗赞云:“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
▪《艺概·诗概》:“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非易到。
”
“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
补察时政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造的。
这是儒家诗教传统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叙写时事精神的进一步发展,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做诗“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的美学主张。
著名的《与元九书》,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几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侧,无可奈何。
……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
自居易《与元九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
唐宣宗吊白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作品研读:
讽喻诗:
▪《秦中吟》十首之《轻肥》揭露宦官生活的腐朽糜烂;买花》揭示了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上阳白发人》写宫中宫女的悲惨遭遇,她们在深宫中葬送了青春和幸福,揭露了宫廷选取嫔妃制度的罪恶;《杜陵叟》写朝廷虽颁布免税命令,但人民没有受到实惠,毫不留情的斥责了那些下层具体执行行政命令的贪官污吏;《卖炭翁》写”宫市”对市区商民以及近郊农民所造成的痛苦。
作品研读:
闲适诗与杂律诗《大林寺桃花》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闲适诗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
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作品研读:
㊣※《长恨歌》的内容:
《长恨歌》先从唐玄宗的重色写起,杨贵妃凭其“天生丽质”恃宠而骄,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也正是李杨爱情悲剧的根源。
接下去作者并没去讽刺李杨的荒淫,而是极力渲染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痛苦伤悲和对她的无尽思念,这是诗中最感人的地方。
最后又通过在仙境的杨贵妃的描写,表达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不渝。
这样《长恨歌》已超出帝王宫妃的范围,成为对世间男女山盟海誓、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对受天地阻隔、长恨不已的爱情悲剧的叹惋。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叙事曲折,有详又略,构思精巧,虚实相生。
叙事、抒情、写景的完美结合。
《琵琶行》的写作背景及其主旨
琵琶行》自序云其元和十年被贬江州,送友江边,夜遇琵琶女,闻其遭遇,“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琵琶行》以赠之。
但前人或以为琵琶女之事未必真有。
《琵琶行》借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遭遇,写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怨愤。
《琵琶行》的表现手法
《琵琶行》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对音乐的描写,这得力于作者一系列贴切比喻的妙用。
同时作者把写声和写情完美的融合,音乐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昂,恰似琵琶女内心起伏回荡的情绪变化。
第三节元稹
(779-831)
才子,洛阳人,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因此多次遭贬,于长庆二年升任宰相,但与裴度发生冲突,双双被贬。
有《元氏长庆集》,存诗800余。
与白居易情同手足,在文学上是知音,一唱一和。
元、白酬唱诗,如“通江唱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在当时的文坛一时流行“元和体”。
▪主要成就在:
新乐府——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与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齐名天下。
《连昌宫词》,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来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明显的具有劝讽之意。
但此诗将传闻与史实糅合在一起,再辅之以想象和虚构,集中在连昌宫展开故事的写法,还是很有感染力的成功之作。
▪艳情诗——他生性风流,有《莺莺传》记其事。
苏轼评曰;“元轻白俗”。
元诗“轻”大概指有些作品“轻佻”、轻薄,如《会真诗三十韵》等艳情诗,这是中唐文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
另外可能也与《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的影响有关。
“白俗”指白诗通俗平易。
《行宫》诗很著名。
▪悼亡诗——妻韦丛贤惠,早逝,追思亡妻。
这些诗使他永垂不朽。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径花丛懒回顾,半为修道半缘君。
”
▪《六年遣怀八首》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
” 其五:“伴客消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
▪《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日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乡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不展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