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防御的需要,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明显反映,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近现代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
工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
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原始动力。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工业的就业规模逐渐超过了农业,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三产业的繁荣是城市化进程的后续动力。
2. 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A.农业社会的城市特征:缓慢,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或军事、宗教)的,而不是经济的。
B.工业社会的城市特征:工业化使城市扩展,新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3.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GB/T50280-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依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人口数量2.产业构成 3.行政管辖的意义4.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水平的含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区域人口的比重。
5.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城市化水平与GDP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6.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和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及典型城市代表?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宗法礼制),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重选址,如近水、向阳、避风等地段中轴对称,“不正不威”等级严格。
道路系统——方格网。
重视水源利用和城市绿化。
唐长安城及其代表意义:布局严格、分区明确,宫城为中心,坊里制(坊门朝开夕闭),集中设市(东西两市),中轴线对称。
元大都及其代表意义: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城及其代表意义:突出中轴线(故宫8km的中轴线);在城外设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市肆。
明南京城及其代表意义: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分析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时期: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古罗马时期: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城市设施。
2、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绝对君权时期出现轴线放射的街道、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环境质量导致传染病流行。
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
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城市美化。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4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的年代、背景、核心内容?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1933年;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1977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建协鉴于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出现的新内容,于1977年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并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5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等)、霍华德“田园城市”、格迪斯出区域规划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奥斯曼巴黎规划、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公共卫生法、住宅与城市规划法、美国分区区划法规、40年代制定的大伦敦规划等。
1933年的《雅典宪章》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功能主义的主流地位。
代表理论有勒·柯布西耶城市集中主义、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佩里“邻里单位”理论、特里普的“扩大街坊”模式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综合理性规划、倡导公众参与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人性化等反思,形成《马丘比丘宪章》,是新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6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跨入21世纪,城市未来发展面临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等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
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
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四追求速度忽视质量;五规划缺乏前瞻性: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1.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2.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研究工作是新形势下重要的基础工作。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3.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建设和开发和环境保护应有机结合,使得经济效益与环境统一起来。
减排节能、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在规划过程中,注意文脉的承继、历史遗存的保护把科技、文化的进步与传统文化遗产继承统一起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努力构建城市特色。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作为时代文明集中体现的城市--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统一的载体。
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加入WTO,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居民创造健康的城市生活。
讲求社会公平,达成各社会集团和谐、公平相处。
重视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我们追求的目标。
4.城市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工作特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现实性,关注时效性、可操作性),民主性(公共资源的配置——社会利益调整的手段)。
5.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方面?调查方法?①区域环境:不同的规划阶段有不同的区域范围,均需将所规划的地域纳入更广阔的范围统筹研究。
②历史文化环境:通过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动力及城市形态的演变原因。
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③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气象和生态因素。
④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及变迁)、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⑤经济环境:经济环境的调查,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中的重点有所不同。
在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涉及区域的、城市的整体经济状况,而详细规划阶段则主要侧重于地区性的或项目的经济状况。
⑥市政基础设施:各种市政设施的“源”及其管网的调查。
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调查各类土地的界限、用地性质。
现场踏勘或观察,抽样(1%左右的市民)、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运用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