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国学教案【篇一:幼儿园大班经典诵读教学设计意图】篇一:中华经典诵读教案1、长歌行教学目标: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1、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帮助。
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
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
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长歌行汉乐府民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咏鹅教学目标: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语感目标)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学会向、白、毛。
(技能目标)3、逐步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看看这位新朋友的打扮和我们大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诗人形象)2、介绍诗人:他是古时候的人,他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叫--?请大家拼拼音节,看谁最先拼出他的名字?(出示名字和音节)指名一人拼。
二、初读古诗(1)有一天,骆宾王正在河边玩,忽然他看见了--?(出示鹅,练习说话:他看见了美丽的大白鹅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是啊!他看见这些美丽的大白鹅,喜欢极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来夸夸大白鹅。
题目就叫咏鹅(出示咏鹅)咏是夸的意思,咏鹅就是--(2)接下来老师学着骆宾王的样子来咏鹅。
师范读。
(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3)要读得好听,首先要读准词语的音。
(再听老师咏鹅,听清哪些字读翘舌音)(4)显红绿水、红掌清波(后鼻音)鹅、向天、白毛、再听老师读,听清这些词念什么?自由读--小老师教大家--师点词生认读。
(5)单独出示词认读。
(同桌互读--小火车读)(词的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出示图理解绿水、红掌、清波、向天)(6)记忆认词。
(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记忆力,给你6秒钟的时间,请你记这些词,看谁记得最多?)(7)请同桌互相念念这一首诗,注意把音读准。
(8)小朋友们读得真准,古诗光是会读,不算稀奇,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注意诗的停顿很重要,听老师来有味道的读诗,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为什么鹅、鹅、鹅要说三个?出示停顿的地方(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三、课间操(小朋友们读得真有味道,老师带着大家去看鹅吧!)四、理解诗意1、小朋友学会了有味道地读古诗,现在请你有味道地背一背这首诗。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2、谁愿意回家背给妈妈听。
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进行师生对话式背诵(随机理解前两句诗意)。
(1)看图片理解曲项的意思。
(曲项向天歌就是鹅弯曲着脖子朝天歌唱。
)(2)向天歌它可能会唱些什么呢?3、孩子,你学得真不错。
请你找出后两行诗中描写颜色的词(白毛、绿水、红掌),这些颜色是写什么的?我手上有只大白鹅,请你给这两只大白鹅正确地涂上颜色。
(1)给大白鹅涂色(红掌、白毛、绿水)。
(2)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练习,理解后两行诗意。
)4、小结:白白的毛浮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多美的画面啊!难怪骆宾王要咏鹅----------五、写字指导这首古诗中还有三个生字要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学习。
请大家拼拼音节,看看笔顺,想想意思。
(1)出示田字格中三个生字(向、白、毛)。
你学会哪个字?指名拼读音节。
(2)指导书写向、毛。
(3)老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字。
写完的同学给字找个朋友。
六、课后延伸像这样优美的古诗,唐代还有许多,李老师介绍一本好书给大家--唐诗三百首,请课后去读读这本书。
3、望天门山一、入题。
1、读题:望天门山,通过注释了解天门山。
2、简单介绍:李白生平。
诵读李白诗篇。
二、初读古诗。
1、读通古诗,重点指导读准“至此回”、“帆”2、读出节奏。
指导读、范读。
三、了解诗意。
1、思考读: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2、交流一二句:⑴“天门”即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中断”指的是从中间分开。
⑵“楚江”即长江,长江怎么样?“开”指的是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开,形成了西梁山和东梁山。
⑶“碧水”既长江之水,长江之水怎么样?“东流”向东边流去。
“至”是“到”,此是“这里”,这里指的就是到了天门山。
长江之水到了天门山就无法再向东流去了,因为什么?“它被天门山挡住了去路”。
所以只要“回”,“回过头来向北流去。
⑷有感情朗读一二句。
3、交流三四句。
⑴作者望天门山,你知道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望吗?⑵“孤帆”指一只小船,“日边来”,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⑶他站在船上看到了什么呢?⑷两岸青山,青山怎么样呢?“相对出”,是一对一对出现的意思。
“青山是不动的,它怎么会出现呢?是什么在动?船在动,而作者站在船上不动,就好像觉得是青山在动,一会儿出现,不会儿又忽闪不见了。
⑸有感情朗读三四句。
四、体会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天门山的景色怎样?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对天门山的什么感情?4、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5、敕勒歌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质疑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
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