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免疫分析技术

第四章 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亲和色谱柱示意图
第六节 免疫印迹技术
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又称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ting),是一种借助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 的有效方法。该法是在凝胶电泳和固相免疫测定技术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免疫生化技术。 将含有目标蛋白(抗原)的样品首先用SDS-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或非变性电泳(NativePAGE)等分离后,通过转移电泳原位转印至硝酸纤维 素膜或其它膜的表面,然后将膜表面的蛋白质再用抗 原抗体反应进行特异性检测。
基本原理:荧光免疫分析法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
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 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 性荧光反应。
(1)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现象与荧光物质

荧光素(fluorescein): 在蓝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发出 绿色荧光的一种黄色染料。用于荧光抗体技术中的 荧光染料。 常用的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四乙基 罗丹明(RB200),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TRITC),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
第四章 免疫分析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免疫检测技术概述
第二节 四种常见免疫分析技术
第三节 免疫生物传感器
第四节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第五节 免疫亲和色谱
第六节 免疫印迹技术
第一节 免疫检测技术概述

免疫检测技术起源:检测病原微生物抗原及抗体的血清 学诊断。

1896年G. Widal和A. Sicard利用伤寒病人的血清与 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准确地诊断 伤寒。

免疫金:胶体金可与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或抗原) 结合形成胶体金结合物,常称为免疫金复合物(肉 眼可见的红色)。
第四节 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
检测原理 :以胶体金作为 示踪标记物,以微孔滤膜为 固相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 抗体,加入待测样品后,经 滤膜毛细管作用,使标本中 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 抗体或抗原结合,胶体金结 合物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 红色或粉红色斑点,用于定 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

(1)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直接法

优点:操作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 荧光染色因素少, 缺点:灵敏度偏低,每检查一种抗原需制备相应的特异荧光 抗体
(1)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间接法
优点:灵敏度高,在不同抗原的检测中只需应用一
种荧光抗体。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 应用:常用于微生物检测,例如:沙门氏菌。

夹心反应:将抗体、抗原和第二抗体结合在一 起,形成夹心式结合物。最终,检测夹心结合 物上标记物,计算样品中抗原含量。 Ab1 + Ag + Ab2* Ab1-Ag-Ab1*
免疫分析技术的分类

根据抗原和抗体在反应中存在方式不同分为:

均相分析(液相免疫分析):不需要将游离抗 原与结合物分离,直接进行测定。特点:简单 省时,适合于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灵敏度10-9 g/ml; 异相分析(固相免疫分析):抗原抗体反应后, 将结合物与游离抗原(或抗体)及样品用常规 物理方法分离,然后对分离出的结合物进行检 测。特点:有较高灵敏度灵敏度10-12 g/ml,干 扰少。
由于ELISA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
化等优点,使其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
(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基本原理: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提高
特异性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的检测敏感性的一种标记 免疫技术。
常用于标记抗体的酶:


酶须具有下列特性:有高度的活性和敏感性;在室 温下稳定;反应产物易于显现;能商品化生产。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 IA)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产生免疫复合物的原理分析微量或超微量待测物质的一 种分析手段,往往需要借助一种信号放大系统把抗原抗 体结合的反应信息予以展现和放大。

免疫分析技术是以抗原与抗体在体外特异性、可逆 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法是将免疫反应与现代测试手段相结合而 建立的超微量测定技术。
PCR
pg~fg(10-12 ~10-15 g)
第三节 免疫生物传感器


免疫生物传感器(immune-biosensor)是生物技术 与微电子技术结合,利用生物体内抗原、抗体转移 性结合而导致电化学变化的设备装置。 免疫传感器分为两类: 利用竞争酶免疫反应原理设计: 例如:黄曲霉毒素传感器:氧化极和黄曲霉 抗体膜组成 检测农、兽残留,微生物等 利用亲和性设计: 例如:农兽药品种 检测食品添加剂、营养素(氨基酸、脂肪酸 和糖类)以及农兽药等污染物。
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 磷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其中以HRP应用最广。
(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直接法测定抗体
缺点:每检查一种抗体需制备相应的特异抗体。
(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间接法测定抗体
优点:灵敏度高,在不同抗体的检测中只需应用一
种酶标抗体。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
(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双抗体夹心测定抗原
(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应用:检测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及微生物;还
可以检测营养素,例如蛋白质、激素等。
酶标仪
(4)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发光免疫分பைடு நூலகம்:将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
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 新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发光: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由
(2)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2. 常用标记核素:
γ 射线,半衰期 60 天 3H: β 射线,半衰期 12.3 年

125I:
3. 测量仪器
γ 计数仪 β 液闪仪

4. 优点:
检测灵敏度高,高达ng~pg水平; 测定的准确性好,数量级的回收率接近100%.

5. 缺点:
操作相对复杂, 同位素半衰期短,保存及操作相对复杂。
• 可大大简化甚至省去复
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
• 操作简便 • 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 • 快速、灵敏、特异,可
短时间检测大量样品
GC/HPLC法
IA分析法
免疫分析技术的分类

根据免疫反应的动力学类型分为:

竞争反应:标记抗原(Ag*)和非标记抗原 (Ag)共同竞争与抗体的反应。 Ag(样品) + Ab AgAb Ag *(定量加入) + Ab *AgAb

γ计数器
β液闪仪
(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继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之后发展
起来的一大新型的标记免疫技术,这一技术的 诞生被誉为免疫血清学技术的一场革命,是应 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技术之一。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首次报道建立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s, ELISA)。
举例
例如,将经SDS-PAGE分离的蛋白质带转移到膜 上后,膜用封闭液处理,然后与第一抗体反应,膜经 漂洗后再与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酯) 酶(AP)的第二抗体反应,加人生色底物反应之后,即 可显示出目标蛋白的位置。由于免疫印迹具有SDSPAGE的高分辨力和固相免疫测定的高特异性和敏感 性,其优点是方法简便、标本可长期保存、结果便于 比较,故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成为免疫学、 微生物学及其他生命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四种常见免疫分析技 术
(1)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
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物质检测的敏感性 和直观性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1941年,Coons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 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 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
以血吸虫抗体检测试纸条为例
检测结果
第五节 免疫亲和色谱

免疫亲和色谱(Immmuno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AC)是以抗原抗体的特异性、 可逆性免疫结合反应为原理的色谱技术。 特点:特异性强,结合容量大,洗脱条件温和,色 谱柱可以方便地再生使用 应用:作为免疫净化柱,适用于复杂样本中痕量农 兽药残留的分离分析。 步骤:加样→洗涤→洗脱 详见下图
基态(较低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 然后再返回到基态,并释放光子的过程。
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光
照发光、生物发光、化学发光等。
(4)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 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 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 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是继放免分析、酶免分析、荧光免疫分析之后发展 起来的一项最新免疫测定技术。
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荧光抗体技术在临床检验上已 广泛用于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检验及自身免疫病 的诊断等
荧光显微镜
(2)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adioimmunoassay,RIA) 定义:是以放射性核素为标记物的标记免疫分析 方法,用于定量测定受检标本中抗原。 1959年,Yalow和Berson创建的分析方法。 基本原理:
常用化学发光剂有直接化学发光剂和酶促反应发光
剂。

直接化学发光剂:吖啶酯,三联吡啶钌 酶促反应发光剂:鲁米诺及其衍生物,AMPPD
(4)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用参与催化某一化
学发光反应的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 磷酸酶(ALP)来标记抗原或抗体,在与待测标本中相 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 -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底物 (发光剂),酶催化和分解底物发光,由光量子阅读系 统接收,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加以 放大,再把它们传送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计算 出测定物的浓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