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历史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历史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第03课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土的儒、道两教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

这说明A.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B.中国儒家尊宗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C.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答案】D2.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

这种思想A.崇尚神学迷信B.吸收道家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儒学正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玄学。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反对庸俗、烦琐的经学思想,吸收了道家学说,形成了崇尚老庄、探究名教义理的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故选B。

玄学不同于宗教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C项符合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内容,故排除;魏晋时期儒学仍是封建正统思想,尽管它受到冲击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D项错误。

3.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A.“致良知”B.“格物致知”C.“存大理,灭人欲”D.“发明本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反映的思想为理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大理,灭人欲”,因此C项正确。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所以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穷理的方法,不是核心,因此B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心学的认知修养方法,因此D项错误。

4.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A.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B.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C.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D.完全否定了鬼神的存在【答案】C5.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材料强调的是朱熹理学的内容而不是地位,故A项错误;朱熹把格物致知看作是把握理的途径,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和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做法一致,故B项正确;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不是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故D项错误。

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他反复强调其“理学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这说明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A项符合题意。

7.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8.《明史》曾这样描述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直达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定帝权【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都是心学直达本心特点的表现,故A项正确。

格物致知和慎思明辨都是儒家理论重视的,但并非心学最显著的特点,排除B、C两项;儒家理论符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要求,并未否定帝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成为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

9.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10.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材料反映了对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观点,王阳明以心学的思想加以阐释,“格物者,格其心……格其意”,提出“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反映心学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选C。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主观性与客观性D.外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在世界本原方面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均在心中,后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可见主观性与客观性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差异,故选C。

两种学说均具有思辨性,因此A不能成为两者的差异,故排除;B主要体现陆王心学的特点,D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故排除。

1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

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

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

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本体宇宙论”看出哲学化的趋势,从材料“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可以得出不断发展完善的趋势;从材料“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得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小问,可以从国家政治局势、理学与心学之争、儒释道之争等方面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材料二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对儒学有哪些新发展。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恢复败坏的人心要难于镇压农民起义。

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