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他莫拉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卡他莫拉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574·
蝗鏖凼科盘壶2Q塑生曼旦筮堑鲞筮!翅』堡!也!旦!!翌丛趔:△坚鲤!!至Q螋:Y尘:2垒t塑!:!
·继续教育园地·
卡他莫拉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李莉 卢洪洲
[中图分类号]R37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9057.2009.08.031
[关键词】卡他莫拉菌;感染;诊断; 治疗
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高,可有核 左移。但免疫低下等机体反应较低者或老人和A,JL等白细胞也 可不高。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肺部、鼻窦等感染的辅助诊断。
万方数据
·576·
!逝鏖内型盘盍兰Q塑堡墨旦筮堑鲞箜墨翅』鱼!也!望堡翌丛鲤:△坠艘坠至Q塑,!尘:堑:盟Q:墨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MC感染是继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造成COPD病情恶化的 第二位原因。MC使大约10%的COPD患者病情恶化,成人 COPD从下呼吸道中分离出MC的占32%¨1。COPD患者在 MC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感染的表现没有区别,可出 现咳嗽、咳痰增加,呼吸困难加重等。痰标本革兰染色细胞内 外均可发现大董革兰阴性的双球菌。
2.MC表面结构:对MC表面结构的认识有利于阐明细菌 的致病机制、人体对细菌的免疫反应过程、疫苗的研制等。将 不同地区分离到的MC经对细菌外膜蛋白(OMP)进行纯化、聚 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发现其成分高度相似。主 要OMPs的特性已经阐明,并用于疫苗的研制。MC外膜包含 有类脂一低聚糖(LOS),由一个类脂A核与低聚糖偶合,没有脂
4.鼻窦炎:经鼻窦灌洗可得到鼻窦炎患者的标本,培养发 现引起成人和儿童鼻窦炎的致病菌依次为未分型流感嗜血杆 菌、肺炎链球菌和MC。
5.败血症:近来有文献报道MC可致败血症。MC引起的 败血症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从新生儿到老人,病 情表现较大差别,从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患者多有基础疾病 如肺心病、肿瘤、糖尿病等。病死率高达2l%,基础疾病是决定 预后的关键因素。在病毒感染后,MC可引起儿童细菌性气管 炎。MC还可导致儿童眼结膜炎和角膜炎,其所造成的致死性 脑膜炎也有报道。
卡他莫拉菌(MoraxeUa catarrhalis,MC)曾被称为卡他微球 菌(Micrococcus catarrhalis)卡他奈瑟菌和卡他布兰汉菌(BC), 是寄居于人类上呼吸道的莫拉菌属的一种细菌。随着对本属 细菌的深入研究,其命名还将会发生变化。过去认为仅是健康 人呼吸道的正常寄居菌群,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 病原菌,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慢 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据国外报道,MC茵已跃居为呼吸 道感染的第3位重要病原菌(仅次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 菌)。国外已建立了MC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分子流行学 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建立全国乃至世界性的MC院内感染和携 带者的动态监测系统,并已经发现产13内酰胺酶菌株占分离菌 90%以上,甚至有95.5%的报道…。虽然MC的毒力因子已有 详细的描述,但其与细菌的黏附、侵袭、耐药等(感染与免疫)中 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我们对 MC致病基因、抗原性、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反应的知识,并有 望研制出疫苗。
OMPs有A—H等8种主要蛋白,分子量为21 kDa~98 kDa,具有血凝作用。近年一种新的OMP称为高分子量 (HMW).OMP或称为普遍存在的表面蛋白(UspA)引起了人们
万方数据
蝤鏖囱整苤查兰Q塑生墨旦箜2鱼鲞筮墨翅』Q也!翌!!翌丛鲤:垒坚鲤壁至Q塑:!尘:堑:堕竺:墨
·575·
的广泛重视,其两种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同源性在90%以上。 UspAl编码基因的变异导致其编码蛋白黏附功能大大降低,纯 化的蛋白对HEp-2细胞有亲嗜性,并可与纤维连接蛋白结合, 此表现型的菌株毒力降低,UspAl介导MC对多种宿主细胞的 黏附,但近期的研究显示与此相关的黏附功能并不是普遍存在 的口1;UspA2基因是补体耐受基因,其蛋白易与玻璃体结合蛋 白结合。动物实验证明这两种蛋白具有将细菌从肺部清除的 功能。MC表面有两种受体分别称为转铁蛋白结合蛋白(TbpA 和TbpB)、乳铁蛋白结合蛋白(LbpA和LbpB)。编码这些蛋白 的基因具有部分同源性,而且这些蛋白也存在于奈瑟氏菌和嗜 血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体表面,是细菌的致病因子。编码基因的 变易或缺失可影响其致病性及免疫原性。LOS可选择性上调 人单核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然后通过ICAM一1和IL一8依赖 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临近纯真单核细胞产生TNF.d,从而 造成大量炎症反应旧J。有研究表明因MC外膜蛋白CD刺激机 体产生的抗体可阻止CD与黏膜的结合,并在小鼠模型中可增 强肺对MC的清除¨J。MC产生的B内酰胺酶不仅保护着细菌 产生的各种致病性的酶,而且使得其他严重呼吸道合并感染如 肺炎链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对青霉素治疗无效。细 菌间可发生与耐药相关性的基因传导,如Bootsma等发现MC 与革兰阳性微生物偶有交叉耐药基因存在。国外有研究报道 MC能促进人血清中流感嗜血杆菌的生存,其中起主要作用的 蛋白是UspA。/A:。此现象表明MC具有间接致病性。事实上, 因上述情形而治疗失败已有报道,说明无论MC是纯培养阳性, 还是混合培养阳性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可判断感染发生的 部位,细菌培养到MC为确诊依据,应注意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 低下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要依赖痰菌培养生化 鉴定和涂片革兰染色,有条件者可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应注 意与其他奈瑟菌科细菌相鉴别。
1.中耳炎:3岁以前的儿童80%曾患有至少一次中耳炎。 反复出现中耳炎的儿童常伴有语言发育延迟。采用鼓膜穿刺 术对中耳炎致病因子进行多中心研究,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 肺炎链球菌、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和MC,其中大约20%为MC。 近来采用较细菌培养更敏感的PCR方法对穿刺液进行鉴定。可 能会得到更高的MC阳性率。
二流行病学
由于肺部感染的致病菌与患者口咽部寄居的菌群密切相 关,所以MC菌可在条件适宜时致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久 病体弱,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免疫缺陷患者呼吸道防 御功能及机体免疫力降低,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人体的MC带菌率与年龄有关,健康成人上呼吸道带菌率为 3%~5%t41,有慢性肺部疾病者痰培养MC阳性率高于健康成 人。婴儿在鼻咽部常有MC定植,冬季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更 易有MC定植。婴儿鼻咽部MC定植率因不同地区而有较大的 差别,如在纽约为66%,而在澳大利亚的Darwin郊区则高达 100%。此差异可能与环境卫生条件、人种基因的不同、宿主因 素等有关。鼻咽部的MC可导致儿童反复发生中耳炎。MC已 成为致儿童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应用分子 流行病学包括基因组限制性酶切分析(REA)、脉冲场凝胶电 泳、PCR等方法研究发现,婴儿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成人,呼 吸道MC呈动态性变化,即原有的MC不断被清除而新的MC 又会出现,表明免疫反应使得人体可以识别并清除MC。MC院 内感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有证据表明MC在痰液中可生存3 周以上,所以呼吸病房尤其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老年患者痰标本常可分离出补体耐受菌株,补体耐受可认 为是MC的一种致病因素。儿童89%的下呼吸道分离MC菌株 对补体介导的杀灭作用具有耐受性;而上呼吸道分离菌则多数 敏感(58%)。补体耐受菌株可与人玻璃体结合蛋白结合形成 阻碍补体攻击的膜复合物,从而抑制补体的最终通路。
四、临床表现
该菌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如急性中耳炎、上颌窦炎和下 呼吸道感染,亦可引起脑膜炎、心内膜炎、尿道炎,婴儿和儿童 眼结膜炎、角膜炎和败血症等。近来报道MC尚可致男女性生 殖泌尿道的感染如前庭大腺脓肿、男性尿道炎等。该菌产生B 内酰胺酶的菌株渐多,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3.老年人肺炎:位于美国及欧洲的研究中心发现MC是引 起相当比例的老人肺炎患者的致病菌,因为MC可寄生于呼吸 道而不出现任何症状,所以很难精确判定老年人肺炎的比例, 但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10%由MC 引起,多数感染者有基础疾病如COPD、心脏衰竭、糖尿病等。 虽然老年人发生MC肺炎后病情危重,但暴发性肺炎少见。 1980年人们即关注到MC可造成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已有几起 呼吸科病房暴发的报道。这些成年患者往往都有肺心病的基 础。对暴发流行的分离菌进行鉴定发现有些暴发是有多种MC 菌株引起,而另一些暴发则来自同一克隆,表明MC可在人与人 之间传播。
三、发病机制
MC可引起儿童和成人黏膜感染。细菌自呼吸道定植的部 位可向邻近区域扩散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鼻咽部的MC可经 由欧氏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有研究证实引起中耳炎的致 病菌包括MC在呼吸道的定植是发生中耳炎的首要步骤,然而 有病原菌的定植并不一定引起感染。成人COPD患者MC自正 常寄植部位如何移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机制尚知之甚少。
作者单位:201508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l临床中心感染科 华山跃院感染科
通信作者:卢洪洲,luhongzhou@fudan.edu.en
多糖(LPS)重复性0抗原亚单位。95%的分离菌中含有三种主 要的抗原LOS,根据LOS分子末端连接的糖的不同而分为不同 的血清型。LOS可能也是MC致病的毒力成分。有研究显示, LOS糖基转移酶6(Lst6)对于MC低聚糖链的形成起关键作 用呤J,OMP M35在营养不良的环境下及小鼠鼻咽部的对MC的 生长起关键作用”J。大多数MC都表达菌伞,菌伞与人体上皮 细胞的糖(神经)鞘脂受体结合,从而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 上,启动感染的过程。
一、病原学
1.奈瑟菌科包括5个菌属:奈瑟菌属、莫拉菌属、金氏菌 属、不动杆菌属和Oligella属。其中莫拉菌属又包含莫拉 (Moraxella)和布兰汉(Branhamella)两个亚属,对上述命名和分 类仍存在争议。1970年MC被分类为布兰汉菌,1984年该菌被 列为莫拉菌属的一个亚属,称为Moraxella(Branhamella)Ca- tarrhali8即卡他莫拉(布兰汉)菌,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命名是M. catarrhalis即卡他莫拉菌。MC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MC 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各种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菌落 呈”冰球”状。菌落光滑、直径1~3 rain,不透明,乳白色,易从 培养基上刮下。本菌无芽孢、无鞭毛,形态上易与其他奈瑟菌 属相混淆。MC可产生氧化酶、触酶和DNA酶。茵体基因组 DNA中G+C含量为40%~4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