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

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等6篇第一篇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二篇作文厚积“三招”,第三篇作文应急“九法”,第四篇作文几种特别的写法,第五篇作文修改五步走,第六篇让作文题目先出彩的三个方法。

第一篇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波澜是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的文章最能扬起读者心底的波澜,获得情感的共鸣。

张弛有道、动静分明、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也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中外名篇名著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一、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绘画与造型史上有一条著名的原理:蛇行线最美。

蛇行线就是S型曲线。

有些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只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事件本身的进展,就会使文章一波三折,显出一定的波澜。

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赤壁之战后率领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

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而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

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吓得他魂飞魄散。

后来曹操死里逃生,最后到了自己的地盘南郡,终于可以大笑了,而这时又是“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操惊呼:“吾命休矣!”却原来是曹洪。

曹洪为他摆酒压惊,他本应大笑,庆幸自己死里逃生,谁知他却捶胸大哭,悔恨谋臣郭嘉不在。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起起伏伏,为曹操游走在刀口上的命运而担忧,也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折服。

二、恰当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1.悬念法。

又称“关子”或“扣子”,就如古典章回小说中每到故事关键处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个方面。

设置悬念常用倒叙的写作方式;或利用人物的反常言行;或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中途中断某件事情的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

如契诃夫的小说《威胁》: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

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一则简短的声明,竟吓得小偷心惊肉跳,赶紧原马奉还,也让朋友不明就里。

寻找其中缘由竟然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惩罚方式,令人啼笑皆非。

2.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

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是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刻画贾宝玉形象的。

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

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

值得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

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又如《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叙写蒋干劝降周瑜的故事。

曹军刚输了一阵,挫动锐气;又被周瑜窥营,曹操束手无策。

蒋干却在此时挺身而出:“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曹操大喜。

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何等风光!可惜一到江东之后,蒋干就被周瑜牵着鼻子转,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水军大将蔡瑁、张允,为赤壁败仗留下祸根。

作者这里对蒋干就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人物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实的性格特征。

3.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和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小小说《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

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

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围绕着“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这一问题,学生、老师和校长各有不同的说法,却没有一种答案是对的,小说通过极力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学校师生的不学无术。

(待续)上节我们讲到要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使事件曲折的技巧除了悬念法、抑扬法和误会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法,接下来我们结合实例继续谈谈。

4.突转法。

指事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中途发生逆转。

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为逆境,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反之亦然。

如小小说《一幅国画》(片断):四年一度的干部选拔会议就要召开了。

牛部长家里,可真是比过年还热闹。

一波送礼的人都走了,牛部长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将一个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部长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的有点像鼠。

突然,牛部长从画下发现了一行小字,他连忙凑上去看,还看不太清,又赶紧从上衣口袋拿出老花镜,看了起来。

那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上面写道:“远观看似牛,近看不是牛。

不把田耕地,只把香油偷。

”牛部长怀着兴奋的心情欣赏礼品,谁知却是一幅讽刺之作,心情一下降到极点。

这种前面层层渲染蓄势,高潮时笔锋陡然一转,忽然出现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的构思方式犹如平地一声春雷,让人耳目为之一震。

5.对比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人物、事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的比较,最能够彰显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本质。

而强烈的对比反差,也能够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形成落差,获得美感。

如小小说《刘一刀》:刘屠户,名准。

自幼随父卖肉,练就一刀割肉不差分毫,曾上央视一展绝技,人送外号刘一刀。

因其好功夫,日每其肉案前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一日,一云游僧过此,试其绝技。

先要十八斤八两。

刘一刀手起刀落,上称,准。

再要八斤八两,刘再挥刀,上称,准。

僧不服,出一珍珠为赌资,再要一斤八两。

此珠也,大如鸽卵,重约二两,通体晶莹,熠熠放光,乃一稀世宝物。

围观者无不讶慕。

刘一刀目呆呆睹此物半晌,持刀手抖抖不能自已。

众人催促,犹豫再三乃下刀,上称一约,一斤六两。

僧收宝珠,大笑而去。

众皆嗟叹。

刘一刀绝技破矣,自此不复称一刀。

在金钱的诱惑面前,绝技却不显灵,这个深刻的主题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现的。

文章内容虽短,却波澜陡起,引人深思。

6.伏笔法。

伏笔,是指前文埋伏的线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预作的提示;照应,是指在后文中回应伏笔,做出具体的描述或交代。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技法的运用,能够使情节跌宕有致,脉络分明,构思也更加严谨。

如《项链》中对项链是赝品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随便的态度,说明项链并不贵重;丢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甚至没有打开看过,再次说明所借项链并不贵重。

7.情感曲折法。

人的感情由于受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错综复杂而又变化多端。

采用这种结构时,其矛盾冲突的线索虽然比较单一,却起起落落,犹如黄河九曲。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这一案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情感经历了五次变化。

善变成了奥楚蔑洛夫主要的性格特征。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8.欲擒故纵法。

当敌人锐气尚盛时,我方故意避战示弱,骄纵敌志,使其懈怠,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

这就是军事上常用的欲擒故纵之计。

其中,“纵”是手段,“擒”是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的擒拿,是在充分掌握解决矛盾主动权基础上的一种机智。

写作中为使情节波澜迭出,造成山重水复的表达效果,也常用这一方法。

如《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中,作者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和谦和大度,但文章并没有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写林冲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无理,这是一纵;洪教头说林冲是假教头,诱讨酒食,林冲不作声,这是二纵;林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称不敢,这是三纵;林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避让,这是四纵;接着开枷,拿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这是五纵;最后,林冲一拳打倒林教头,终于一“擒”。

这种写法,使得文章有张有弛,人物性格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写作中,使事件起波澜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也往往不只用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

不要为了过度追求事件的繁复曲折,而脱离中心,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或者情节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或者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第二篇作文厚积“三招”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

“博学于文”“积渐成学”是中国语文积累的经验总结。

学生只有多积累,才能积学以储宝,文思如潮,笔下生花。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我在教学中支给学生“三招”:一、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主巧积累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多给学生读书的空间、时间。

在朗朗书声中,让学生感悟语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1、背诵优美语句。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

积累这些句段,到该用的时候派上场。

2、开辟说话园地。

在语文课堂上开辟说话园地,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这不但促使学生阅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