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幅之内掀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指导(一)先看如下一篇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伊丽微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这篇小说虽短,却波澜起伏,情节包含三次曲折:巴布远猎非洲,不幸身亡;伊丽要求运回丈夫的尸体,不料运回的却是狮尸。
她又去电,回电后才知巴布在狮腹内。
像这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的变化就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
要说江河上的波澜,大家都很熟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推前浪,景象十分壮观。
我们借用“波澜”这个词,是想叙写事件,要富有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要太单调。
为何要在叙事中兴波澜,一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二是“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是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二是运用写文章的技巧来兴波澜。
这里主要介绍兴事件波澜的技巧与方法:一、常用技巧:(一)出乎意料法:往往用在文章情节结局上。
作者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故事发生在华盛顿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她们租用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随着秋天的到来,一位不速之客———肺炎,开始在“艺术区”游荡。
琼珊不幸被感染,生命垂危。
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都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此刻的她,已放弃了主观上求生的努力,而把生命寄予给随风飘零的树叶,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了。
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患肺炎去世。
直到文章结尾,才知墙上那一片藤叶竟是假的,那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那个最后一片叶子掉下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杰作。
出乎意料的结尾,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让读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情感震撼,获得了美好精神的洗礼。
(二)事与愿违法。
事件的曲折体现在发展趋向上,让本该出现的某种结局,出现了另外的结局。
如《警察与赞美诗》: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
主人公索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他的冬季寓所——布莱克韦尔监狱作出努力,使尽各种办法想让警察逮捕他。
可是,均未成功。
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地被送到了监狱里。
作者用了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索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可笑的尝试,例如到餐厅骗吃骗喝,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为可笑的是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
当索比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时,“宽容”的警察却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
事与愿违的的构思方法,不仅让故事曲折多变,而且有力地揭批了警察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和对无辜行为的惩罚这一社会“怪”现象。
(三)过程复杂法。
虽然最终还是出现了期望的结局,但事件中途发生了种种变故,使过程复杂。
如《水浒》中林冲的故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
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
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
他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而后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
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
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占了上风。
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
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其密谋让林冲救济过的李小二所疑虑警惕,林冲听后识破阴谋,买刀寻敌,久寻不着,复杂心也就淡了下来。
后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
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
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两人。
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这个故事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过程复杂化,是为了突出两点:一是恶势力的步步进逼,一是林冲的一忍再忍,目的是为了凸显“官逼民反”的主题,表现林冲的思想性格。
二、常用方法:1、悬念法。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法可加强作品的思想、艺术感染力。
我们来欣赏(法)阿·康帕尼尔的《窃贼》:“是的,我是个窃贼。
”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
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
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
”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
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那钱包是空的?”“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
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
我坐的是三等车。
车厢除我而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
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
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
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
火车行使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里,要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
我两眼死死盯着车里的警报器。
可是,后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
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
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
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
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您不用害怕。
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
”“真的吗?”我松了一口气,歉疚地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
”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
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有人的东西正好被人偷,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我要是试着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的右边衣袋。
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
他站起来对我说:“我到家了。
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
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
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惟一的偷窃行为。
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
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老头的故事讲完了,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
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讲述自己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的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
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
我相信,老头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
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
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
天哪!里面什么也没有!这老家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简评】这个故事层层设置悬念,先设置“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但身上却没增加一个子儿”的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又用插叙,交待下面的情节,接下来又连用几个悬念,来不断地吊着读者的胃口,直至到文章的最后才推出意料之外的结局。
2、误会法。
误会,就是误解了对方的意思。
有些作品,就是建立在“误会”基础之上的,其情节的发展,都是由于“误会”而造成而推进的。
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称为“误会法”。
误会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组织方式。
德国作家马·冯·德·格林的短篇小说《假面》就用了误会法,其故事内容如下:在火车站的站台上,莱娜特和爱利希偶然相遇。
十五年前,他们是一对情人,但为一次小小的拌嘴而分手。
如今见面,旧情复发,两人都想重归于好。
不过当塔吊司机的爱利希担心对方瞧不起自己,便声称自己是一家船厂的采购部主任。
莱娜特也持这种心理,一听对方说是什么主任,便将自己的售货员身份说成是一家纺织品函购商店的经理。
双方都暗觉自己对方高不可攀,人为地造成了误解。
尽管两人的内心里都怀有良好的愿望,但由于误会,谁都觉得不便开口,也不能展露真实的心怀,最后他们只好各奔东西。
【简评】《假面》建筑在“误会”的基础之上的。
它以“误会”发展情节,直到小说完成,“误会”也没有解除。
3、巧合法。
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组合故事情节的一种技巧。
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
“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
下面来欣赏如下文章:狭路相逢陈秀忠在拥挤的汽车上,我正欣赏着武侠小说。
“仇人相见,当是分外眼红,只见……”“小同志,让点座给我好吗?看我的东西都挤破了。
”一个声音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是他?我也“仇人相见”了!他戴着深眼镜,一张“皮笑”的脸,鸦巢般的头发,还有手中破旧的公文袋,一副落魄样。
一见是我,也忙笑着说:“小陈!哟,真勤奋。
快,让我坐点……”说着,他就挤了进来。
“真是的,挤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