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蛩音(qióng)倔强(juè)胡同(tòng)情不自禁(jīn)B. 模樣(mú)舷梯(xián)强颜(qiáng)长歌当哭(dàng)C. 熨帖(yùn)气氛(fēn)愧怍(zuò)呱呱而泣(gū)D. 祈祷(qí)船坞(wù)莞尔(wǎn)乘虚而入(ché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十六七岁的青年,应该珍惜青春,编织斑阑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
B. 一个具有亲合力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受人喜爱和欢迎的人。
C. 到了惊蛰,多数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D. 面对语言的亘古长河,我们朔源而上,定能寻觅到文言的津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互联网已涉及交通、金融、物流、零售、医疗等行业,真可谓无所不至。
B. 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是带给走向心灵深处的惊讶,还是打开世界之门的欢欣?C. 清明时节,那不绝如缕的雨丝总能勾起人们缅怀先人、尊祖敬宗的绵绵情感。
D. 春节期间,市场上五颜六色的烟花爆竹琳琅满目,货摊前顾客却屈指可数。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阅读不是被动接受,更是与文本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活动。
B. 行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他们以大爱挺直筑梦中国的精神脊梁。
C. 没有了和平,就没有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没有了人的幸福生活。
D. 根据中科院2017年1月大数据显示,多数样本城市住房价格趋于平稳。
5.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善良与丑恶之间,从来都是转身的距离。
但是,。
一个人的心,从来都是两面性的,你不确定一个人会在什么时候,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之后,突然地转变。
你也不确定一个人会用最“真诚”的微笑,还给你一个最虚假的背影。
于是,你开始懂得,人性,原本就是这样的善变。
A.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善良永不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恶念,迅速转身B.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恶念迅速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善良,永不转身C.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善良迅速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恶念,永不转身D. 我们可以做到面对恶念永不转身;但是,我们可能面对善良,迅速转身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她反复品味着刚才的一幕,不知道他的话是赞美,是奉承,还是讽刺?B. 这个春节,央视最火的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火的女孩是武亦姝。
C. 中国2017最好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位列前三。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用来表示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
7. 下面这副对联应该出现的地方是()上联:鹅黄鸭绿鸡冠紫下联:鹭白鸦青鹤顶红A. 公园B. 药品店C. 颜料店D. 服装店8.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虽趋舍万殊B. 当与秦相较C. 令将军与臣有郤D. 而卒莫消长也9.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墙,(小门墙)到处都是。
B.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但他们告诉我不可以这样。
C. 故为之文以志。
——所以为它(西山)写了这篇文章,用来表达(我的)志向。
D.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我除去了右丞相的职务,兼任枢密使。
10. 下列对《蝶恋花》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A. 这首词从风格上看是婉约词,从字数上看是中调,“蝶恋花”是词牌名。
B. “兰泣露”一句用拟人手法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的哀愁。
C. 燕子因为忍受不了孤独寂寞,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更显女主人公的孤独。
D. “望尽”一词使女主人公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军:军队B. 郑既知亡矣既:已经C. 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敢以烦执事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焉用亡郑以陪邻D. 阙秦以利晋1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本篇所记叙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郑国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B. “必”字,显示出佚之狐的眼力,相信烛之武有使“师必退”的能力。
C. 烛之武选择见秦君,是因为秦郑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显示了他的智慧。
D. 从秦晋联盟到秦郑联盟,既照应之前的“师必退”,又看出秦伯的势利。
14. 下列对《〈物种起源〉绪论》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
本书以后几章将要叙述这些事实。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经过了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并且写出若干简短笔记。
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断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
A. “当我在比格尔号……一些事实所打动”句的主干是“我被打动”。
B. “搜集”“整理”“研究”表明了达尔文研究进化论的步骤和过程。
C. “当时”既说明达尔文的思想在不断发展,又表现了他审慎的科学态度。
D. “从那时候起”,是从“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算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20世纪上半叶,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结婚,两口子生活在一起直至其中一方死去才分离。
如果死神来得早,活着的配偶可能会再婚;如果死神来得晚,配偶往往会搬去和子女住,或者子女会搬过来跟他们住。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不同。
人们往往晚结婚,也有很多人离婚,独自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
人们独自生存,独自操持一切——包括养育孩子。
尽管很多人对独居问题各有看法,还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私事,我在研究中却发现,独居有许多共同原因。
当今世界,一些年轻人将独居当作是独立和成功的标志,当作是自己对时间和专业的投资。
他们说,这样的投资是必要的,因为现代家庭非常脆弱,更多的工作最终都必须靠个人完成。
此外,增强自我能力意味着能够接受更艰难的工作,意味着能够享受自我。
当然,对另外的人来说,他们则致力于更加社会化,致力于建立更强的朋友和工作网络。
有些时候,独居者会觉得孤独、焦虑,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开心地过另外一种生活。
但是,結婚者或同居者也往往有类似情况发生。
独居者增多也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年轻的或中年单身者使城市充满活力,因为他们会花更多的钱,更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投入公共生活。
总之,对于生活方式改变引发的问题与机遇,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毕竟,独居这种生存方式尚处于早期阶段,我们只是开始了解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城市。
(本文素材来自埃里克·克林伯格《去独居吧》)15. 对这篇文章的中心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独居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生事物。
B. 人们选择独居这种生活方式的多种原因。
C. 独居引发的问题和机遇还是不确定的。
D. 独居这种生活方式的产生、原因及利弊。
16. 下列不能作为人们选择独居的依据的一项是()A. 一些年轻人把独居作为独立和成功的标志。
B. 家庭关系脆弱,部分工作最终靠个人完成。
C. 为了致力于建立更强的朋友和工作网络。
D. 更热心地参加社会活动,投入公共生活。
非选择题部分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17. 根据语境,用原文填写名句。
(每小题1分,共3分。
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1)《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一句,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2)《诗经》擅长运用比兴手法,《诗经·氓》中“▲,其叶沃若”一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3)时代不同,人们对教师职能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而于丹则认为,老师的职能是“陪伴学生成长”。
(4)庄子的文章善于想象,总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在《逍遥游》中用“▲,▲”来表现大鹏展翅时的翅膀之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19题。
甲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乙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