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议论文的主要特点1、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即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阐明道理;或者批驳别人的错误意见,指出其谬误。
因此,它具有说服性。
2、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即所谓议论文“三要素”。
3、议论文的语言是以议论为主,而记叙、说明、抒情等也有,都是为议论服务的。
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中肯、鲜明。
议论文的阅读,所选文章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
二、议论文的考点分析1、准确把握文段的观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就是作者观点的核心。
准确地分析、归纳论点,首先要辨清两个问题:A、论点与论题。
论题是作者论述的对象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看法,它应该是明确地判断,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B、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
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
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此考点的形式是找出或概括文段的中心论点。
(1)、论点提出的方式:①最常见的是放在文章开头,有的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有的是引用提出;有的是归纳事例或名言提出。
要注意文中的提示语对论点的暗示作用。
②放在结尾的,往往是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要注意总结归纳性的语言。
③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述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
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言。
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
这种文章阅读难度较大,要很好地研究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在中考中,很少选这样的难题)。
④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论点。
(2)、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除了在位置上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4、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5、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
(3)、概括方法考题形式:概括文章的论点答题要点: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归纳论点的时候,(1)要抓住中心词;(2)要使用陈述句式;(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3)语言要简洁,文意通顺,要立足得分,不要华而不实。
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
有些文段全篇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
2、确定论据,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此考点可以和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方式是:指出某论据的作用或某论点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等(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
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
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不考课外的驳论性议论文。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是: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此考点考的概率比较低。
此题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xxx观点,首先使用了xxx论据,然后对xxx论据进行了怎么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xxx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4、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
议论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
特别是杂文一类。
如某些例证要用到描写,讲清事实要用到叙述,讲明写作缘由和一些事物的特点等要用到说明,而爱憎喜恶等感情的抒发,则要用到抒情。
注意阅读这些成分,可帮助你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所论证问题的实质。
考题形式:这些非议论的成分的作用或与议论成分之间的关系。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的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可以参照上段画线的论述)。
此考点为一般性考点。
5、判定论证方法有的文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文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文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也有的文段几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
一般考试,会让答题者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
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这种方法一定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
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此考点为常规考点,出题方式是:论证方法的作用或举例说明作者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答题思路可参看考点2的分析。
6、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要认真体会: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②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③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这类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就要在平时做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
议论文中,表示准确、严密性的关键词语,也是目前考试的热点题型。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中关于说明顺序的分析。
7、发展性考题议论文中的发展性考题,往往是让答题者回答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
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分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练,可以概括引用。
其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
此考点为目前热门考点,形式灵活多变。
考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可以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但语言要简明。
三、注意的问题:考试的题型多变,命题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一种类型题可以有很多命题角度,考生只要掌握了题型的审题方法和基本答题思路,加以灵活处理,得高分、满分是不难的。
另外,答题时表达的准确性,也是得分的关键。
四、试题举例(一)善待挫折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第1段所列举的事例,证明了什么?2、第2段是一个设问句,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