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美版)

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美版)

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动: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律动:跳柴歌奏:竖笛练习《阿西里西》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用轻快,愉悦的声乐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和《跳柴歌》,表达歌曲的情绪。

掌握歌曲当中的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等。

通过接口唱,在句末长音处添加身势活动等方式,感受歌曲句逗特点。

2.认识连线的两种不同的含义,并能过在歌曲演唱中较好的表现出来。

学会竖笛“mi”的吹奏方法,随着乐曲中力度起伏的变化,准确,连贯,流畅地表现音乐。

3.通过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体验乐曲中各段落与拍号的变化,并能运用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等方式表现出来。

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学习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并能跟着音乐律动。

4.在了解民俗民风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跳柴”游戏和歌表演活动,要求动作合拍,情绪饱满,在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5.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增强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听《花儿与少年》2.游戏:配合音乐做声势动作3. 舞蹈:花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听辨乐曲片段节拍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伴奏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扩大音乐文化的视野。

重难点重点:感受《花儿与少年》不同版本的特色。

难点:了解青海民歌的特色。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等等。

教学过程主备复备一、组织教学1.学生在歌曲《花儿与少年》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1.欣赏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不光有他们各自的风度特色和秀美风光,也有着地方代表的民间歌曲,我们称之为“民歌”,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大家听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播放视频《花儿与少年》男女对唱)2.介绍“花儿”(1)师:青海的花儿是民歌中的一种,青海的花儿一般在山里和田间歌唱的。

(PPT出示“花儿”)。

3.欣赏器乐版《花儿与少年》(笛子独奏)师:经典传统的民歌也常常被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器乐版的《花儿与少年》,你听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情绪是什么样变化的呢?教学过程学生欣赏乐曲,(情绪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4.情绪的变化和乐曲速度和节拍有关系,让我们跟着乐曲感受一下情绪不同的两段它们的拍子和速度的变化。

5.学生用“la”哼唱,非常欢快的A段请大家自己创编节奏为乐曲伴奏。

6.融入歌曲:A段声势表演,B段跟着哼唱。

三、扩展欣赏《花儿与少年》(女子十二乐坊)四、扩展王洛宾的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说感受。

五、课堂总结我们身边有许多动听的民歌,它们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多去了解,播放《花儿与少年》结束这节课。

教学反思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我的祖家是歌乡》2.歌表演《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快乐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并能认识连线的作用,运用到歌曲的演唱表现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学会演唱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参与民歌的演唱活动,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音乐的多元化。

重难点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难点:连线处音值要唱的饱满。

教具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主备复备一、组织教学1.学生在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玩,请看图片。

(展示台湾图片),在台湾有个有趣的民族——高山族,他们有很多好听的歌曲,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唱一唱他们的歌曲,感受他们的热情。

二、教学新歌1.欣赏:在背景音乐《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中,欣赏美丽的台湾风光。

2.教师范唱。

师:高山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有首歌曲叫《我的祖家是歌乡》,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演唱一遍,想一想歌曲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生:情绪欢快自豪,内容是赞美家乡。

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遍,随着音乐轻轻地摆动身体。

3.试唱曲谱。

(1)用la模唱旋律教学过程(2)跟随钢琴学唱歌词,并且认识连线记号,了解连线的作用,并且能运用到演唱中。

(3)完整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顺序。

(4)完整唱歌曲,注意音准,同时引导学生使用科尔文手势。

4.创编活动,表现歌曲。

(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

师:大家表现的真棒,我不禁为你们鼓掌,老师的掌声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听好了!(2)一半学生唱歌,一半学生为他们伴奏,然后调换。

(3)歌表演:结合歌曲、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跳高山族舞蹈动作并做汇报表演,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三、课堂小结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台湾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侵犯的领土,高山族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让我们在歌声中共同祝愿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聚。

2.随音乐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三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跳柴歌》2.动:《跳柴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掌握“跳柴”的基本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身体的律动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海南的音乐,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重点:能自信,自然地演唱歌曲《跳柴歌》。

难点:歌曲衬词“啰”的演唱表现。

教具钢琴、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主备复备一、组织教学1.学生在歌曲《跳柴歌》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二、导入1.(PPT展示海南风光图片),背景音乐为《跳柴歌》。

师:海南岛的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还有雄伟的五指山和秀丽的万泉河,现在那里成了旅游圣地,跟随者老师一起去看看吧。

2. 背景音乐叫做《跳柴歌》,来自海南的黎族,请听老师演唱一遍,思考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三、学唱歌曲1.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四二拍)2.学会用“la”模唱旋律,问:哪些地方是相同的?3.同学们跟着钢琴完整视唱曲谱,感受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

(注意八分附点的地方)四、学唱歌词1.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好听,歌词也写的很美。

请同学们听老教学过程师按节奏朗读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

2.个别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跟随钢琴唱歌曲。

五、评价与表演师:黎族人民是怎样边唱边玩的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学生和老师一起跳竹竿并表演唱歌曲《跳柴歌》。

互相评价。

六、了解黎族的风土人情。

七、课堂小结今天这堂音乐课老师带你们到海南黎族游玩了一次,体会了黎族欢度节日的快乐的心情。

教学反思单元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课时安排第四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听:《月光下的凤尾竹》2.奏:竖笛《阿西里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随音乐哼唱主要旋律。

认识竖笛“do~ti”音的吹奏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

学习竖笛的吐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让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进民族的友谊。

重难点重点:感受葫芦丝音色特点,了解民族乐器,感受中国乐器音乐。

难点:感受葫芦丝的特点,竖笛吐奏吹奏方法的掌握。

教具钢琴、多媒体、竖笛等教学过程主备复备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2.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乐器,你们知道它的名称吗?二、认识竖笛1.教师吹奏乐曲《阿西里西》,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竖笛的历史。

3.认识高音八孔竖笛构造:吹口、笛头、窗孔、笛身、笛尾。

4.告之学生学习竖笛的基本要求和常规5.了解高音八孔竖笛八孔的音名及手势、手形、吹奏的姿势。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学生练习)6.练习手指动作,大家来做手指操,从“do~ti”各音的手指按音的要求,提出闭指,开指手指尖的要求。

7.吐奏练习,介绍吹奏的要求,吐音练习,气息的控制。

8.ti音练习:请你跟我这样吹,吐奏不同长短时值同音的练习。

三、吐奏练习1.找个别学生试吹,寻找优点,缺点,并改正。

听学生范奏,纠正。

2.la音练习:3. sol音练习:教学过程4.任意说sol,la,ti三个音,提示学生快速将音准确地吹奏出来。

5. 教师用钢琴弹奏sol,la,ti三个音,学生自己寻找并吹奏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吹奏兴趣。

四、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1.师:(展示葫芦丝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葫芦丝)是傣族人民很喜爱的一种乐器,它的声音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2.学生交流葫芦丝声音的特色,教师简单介绍乐器葫芦丝。

3.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学生想像乐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4.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乐曲。

5.欣赏傣族舞,背景音乐为《月光下的凤尾竹》。

五、知识拓展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

六、课堂小结竖笛的学习贵在坚持,只有不断地练习、体验和感悟,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竖笛这件乐器,从而用它吹奏出动听的乐曲,希望今后你们都能成为小小演奏家。

也希望同学们多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教学反思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单元第二单元丰收之歌计划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唱:《丰收之歌》《打麦号子》听:《丰收歌》《喜洋洋》动:我的编创奏:竖笛练习《丰收之歌》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的情绪,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人民奉献与创造的崇敬之情。

2.有表情地演唱《丰收之歌》和《打麦号子》,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歌声表现喜庆丰收的场景和情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了解劳动号子及其演唱形式。

通过视唱、听唱旋律,感受乐句间的异同,了解歌曲乐句的结构。

3.欣赏《喜洋洋》,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区分乐曲的段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不同段落情绪特点的感受。

能尝试为不同段落创编打击乐器伴奏。

能积极参与《丰收歌》律动,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情绪特点。

4.能根据歌乐曲内容,发挥想象,模仿人们田间劳作时的动作、表情、声音,进行编创活动。

单元第二单元丰收之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内容1.唱《丰收之歌》2.集体舞《丰收之歌》教学目标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

重难点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主备复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