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一模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

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2.“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

在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A.霍去病B.卫青C.蒙恬D.张骞3.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4.“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5.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 ) A.兴办太学,教授儒学B.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C.改造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7.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秦始皇此举旨在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8.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A.刑法残酷B.骄傲自大C.剥削沉重D.失去人心9.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里“此例”是指(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10.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

”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统一了六国②确立了皇帝称号③统一了度量衡④开凿了灵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A.项羽势力不强B.项羽不会打仗C.刘邦善于重用人才D.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A.背景B.内容C.时间D.作用13.在某位皇帝统治初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经过他和后继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这位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14.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皇帝和帝殇帝冲帝质帝少帝即位年龄1012814寿命(岁)2723914A.黄巾起义B.曹操专权C.光武中兴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5.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史实推论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B丝绸之路通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C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C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A.A B.B C.C D.D16.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这充分表明()①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②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③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④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②③④17.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A.①B.②C.③D.④18.就史料的真实性和史学研究而言,下列选项中价值最大的是A.史书B.人物传记C.历史课本D.文物19.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20.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21.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

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22.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23.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24.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B.民族矛盾尖锐C.秦统治者的暴政D.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2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描绘了嬴政()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分析】【详解】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

故选D。

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所以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张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3.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4.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征收沉重的赋税、施行严酷的刑法,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B解析: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古代学官名),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大力提倡儒学,支持儒士参政,享受俸禄,把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官员的选拔密切结合起来,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研究和推广儒学的高潮,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兴办太学,A 选项排除;创建新儒学体系是董仲舒的成就,C选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统一的措施,材料未涉及,D选项排除。

故选B。

6.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 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以确立皇权至上,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8.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暴政,具体表现有刑法残酷,剥削沉重,如赋税、徭役繁重,最终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而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秦朝灭亡后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但是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迷信武力,也失去人心,最终失败,因此AC对应秦朝灭亡的原因,B对应项羽失败的原因,D是两者失败的共同原因。

故选D。

9.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国别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与题干无关,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项,秦代铁权上提到“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

故①项正确。

②项,“立号为皇帝”反映了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称号。

故②项正确。

③项,“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针对当时天下度量衡不一的情况,命令丞相隗状、王绾统一-度量衡。

故③项正确。

④开凿了灵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

1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善于用人,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