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大型两栖动物,又称中国娃娃鱼、车前子。
其生物学特性复杂,十分珍贵,目前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被列为国际自然保
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
本文将介绍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
1. 形态特征
大鲵是一种大型两栖动物,成年个体体长可达30-50厘米,最长可达70厘米。
身体呈卵形,头部扁平,口较大,黑色斑点分布于身体两侧和背部,颜色深浅不一,有“鲵眼”
之称。
2. 生活习性
大鲵栖息在清澈、流畅、草木繁茂的河流、溪流、湖泊等水域环境中。
白天喜欢躲在
水底或拱形根部或水草丛中,晚上会离水上岸觅食,喜食小型无脊椎动物、鱼类和青蛙
等。
3. 繁殖生殖
大鲵的繁殖时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5~7月和10~11月。
在交配期间,雄性大鲵会持续
尖叫,并向雌性靠近做出显露角色,如在其身旁并摩擦雌性身体表面。
大鲵有卵胎生繁殖
方式,即雌性大鲵在身体内孵育出卵后直接进行生产,因此胎儿的营养与成长直接依赖于
母亲。
二、人工繁殖技术
由于人类活动和不良的生态环境,大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开发和运用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成为保护的有效手段。
1. 饲养方式
饲养基地环境要求应由具备清洁、通风、适宜水质、适宜温度的设备准备,饲养柱状
河马草、龙骨草、水质成分要求pH6.5~7.5,氨氮浓度低于0.2mg/L。
添放的草坪要时常进行照明,保持充足的光照环境,可通过增加光源强度,延长照射时间,提高光照质量等方
式来改善水底光线环境。
2. 卵胎养殖技术
大鲵的卵胎繁殖期长,在孕育期间需长期稳定的养护和观察,一般需持续120-150天,养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养殖环境中水质、pH值、硬度等重要参数的稳定。
孕育期结束,女
鲵产生大量的小头鲵,小头鲵在生后后直接被母鲵养育。
大鲵的繁殖周期较长,以每年
2~3次的卵裂生殖方式进行,养护的时候要有耐心等待。
综上所述,大鲵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鲵这一动物资源,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研究开发人工繁殖技术,完善养殖技术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