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英汉的隐喻表达中就可以看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国人主食面包,这种食物常常出现在英语的隐喻中,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别人的饭碗),“earn one’s bread. ”(谋生)等。

在中国,传统的主食是大米。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由“米饭”引申出来的词汇,如“铁饭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

在翻译这类隐喻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否则极易出现语用失误。

2.3 社会习俗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语言使用者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

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习俗也体现在各自的隐喻中。

在汉语中,某一本体固定与喻体“甲”相联系,而在英语中,该本体却固定踉喻体“乙”相联系。

例如,在英国,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中国,能引起权势联想的动物是老虎。

因此,英语里有许多关于狮子的隐喻,如“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口),“a lion in the way”(老虎挡道)等:汉语中则有许多跟“老虎”有关的比喻,如“虎口拔牙”、“深入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

当然,英汉隐喻的语用差异远不止上述三点。

英汉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

但是,许多英汉隐喻在语用上也存在相同之处,因为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有时也会有相同的认知。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少隐喻,无论从字面意义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几乎完全对等。

如“趁热打铁”与“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 ears.”等等。

又如:“You silly ass!”中的喻体是“ass”(驴),用来形容愚蠢之人。

而在汉语中,也有“笨得象头驴”的说法。

因此,该句可直译为“你这头笨驴!”此时,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所获得的信息是等同的,两句话在语用上是也等效的。

3. 隐喻的翻译从语用等效的原则看英汉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的语用意义,从而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3.1 直译法一般来讲,译者在翻译时,都愿意尽量保持原文的容貌,采用直译法。

我们认为,如果原文中的隐喻不给译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就应该采用直译法。

直译过来的隐喻不仅会给译语输入新鲜的血液,还会让读者体会异国情调之美。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但是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都存在着相同之处这些类似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经历往往造成了英汉两种文化对外界相同的理解和感知,从而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 出现对事物相同的表达与描述。

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不难找到对某种事物或概念极为相似的描述。

比如:ear-drum耳鼓,footnote脚注, harelip兔唇,laughing-stock笑柄等等。

还有一些其它的例子,pour cold water on 泼冷水;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sit on the fence骑墙;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以上这些例子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产生任何障碍。

也就是说,当喻体在两种文化中有着相同的联想意义时,直译当然是最理想的翻译。

既能保留原文的喻体形象,又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联想,从而正确地理解其蕴涵的比喻意义,达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

比如as quick as a lightening 快如闪电; 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gentle as a lamb如羔羊般的温顺; as firm as a rock 坚如磐石等等。

事实上, 一些通过直译得出的隐喻在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以后,常常成了目的语中喜闻乐道的表达,完全失去了移植的痕迹,从而丰富了目的语语言。

比如an eye for eye/ a 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paper tiger纸老虎; lose face丢脸等等。

3.2 意译法意译法是一种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的翻译方法。

采用意译法翻译隐喻,译文可能会丧失原文的隐喻修辞效果,但却能真确传达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避免语用失误。

例如:“I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中的“a Trojan Horse”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特洛伊木马计,后用来比喻从内部进行的颠覆阴谋。

但如果用异化法将该句译成“我怀疑他是特洛伊木马。

”肯定会让很多不了解古希腊神话的读者费解。

但是,我们一时又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隐喻,此时,不妨采用意译法将该句翻译成“我怀疑他是内奸。

”又如:“他们望子成龙。

”如果译成“They 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a dragon”,肯定会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读者大吃一惊,因为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是邪恶的化身。

而“龙”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英语中虽也有不少用动物来打比方的句子,但似乎难以找到跟“龙”对应的。

因此,我们可选择意译法,将该句转译为“They 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anoutstanding personage”。

再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在中国人眼里意味着“美丽”,但大多数西方人却不知“西施”为何人。

因此,翻译该句时,建议将“西施”意译“beauty”(即: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毕竟,翻译的首要目的在于传达作者的意思而不是原文的形式。

这种翻译方法尤其适用与口译。

因为口译的特点不容许译员过多推敲译文的形式。

口译译员在翻译隐喻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该隐喻的形式,而是它所传达的意思。

3.3归化法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7]。

归化法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8]。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就可能不同。

这些都会自然地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英汉两种语言就常用不同的表达来指称同一事物。

如“brown bread”在汉语中叫“黑面包”; “black tea”在汉语中叫“红茶”。

汉语中的“白酒”在英语中不是white wine(白葡萄酒),而是英语中说“Liquor” or “alcohol”; 英语说“look right and left”, 而汉语则用“东张西望”。

事实上, 英汉两种语言有时甚会从完全相反的角度理解同一事物或概念。

比如:自学-self-taught; 九五折-a five percent discount/a 95 percent charge; 座钟standing clock; 油漆未干-wet paint; 肤浅-skin-deep。

这种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也尤为突出地表现在隐喻中, 这两种语言常常使用不同的形象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

比如: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掌上明珠- apple of one’s eye; 海底捞针-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一丘之貉- birds of a feather。

在翻译实践中,当遇到原语语言文化因素与的语语言文化因素相差悬殊时,为了使译文符合的语读者对世界的期望译者往往依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采用归化处理,使译文达到语用等效。

例如将“His wife is lioness.”译成“他太太是只母老虎。

”要比“他太太是只母狮子。

”更生动更地道,在语用上也能跟原文保持最大限度的对等。

原文中的“lioness”和译文中的“母老虎”在字面意思上虽不对应,但它们的语用含义是相同的,它们的本体是一致的。

又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译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要比“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容易为西方读者接受。

译文中的“flour”虽然与原文中的“米”在字面上不一致,但就其所指的本体含义而言是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