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学号:127142008112606015成绩:__________________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题目: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作者:朱悦指导教师 _____刘莹____专业班级 08级商务英语6班院系 ___外国语学院___完成日期 __2010年11月__浅论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朱悦外国语学院08级商务英语6班(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On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Zhu Y ueBusiness English,Class 6,Foreign Language College(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 710105)摘要:隐喻,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基于各自民族特点所产生的联想差异,使得英汉隐喻成了英语学习、交流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隐喻的民族特点,弄清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英语学习,以及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从英汉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隐喻对英汉隐喻作对比分析,并通过对比得出其中的差异。

进而,浅要探讨了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特点;翻译Abstract:Metaphors are both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ssoci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respe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language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become a great barrie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daily communi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national features of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clarify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is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daily communication.This essay attemptsto make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in the categories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natural phenomenon,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ncludes the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e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some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Key words: metaphor;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引言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

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

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的失败是其必然。

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或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隐喻语言学大师王德春在他的书《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可以承载民族文化,民族间可以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

”[1]而隐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就不得不与社会相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隐喻现象的普遍性。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国外,隐喻研究开始于Aristotle(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在其名著《诗学》(Poetics)中写道:“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the thing of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亚里士多德还说:“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为隐喻大师。

……它才是天才的标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by far is to be a master of metaphor)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对隐喻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

我国流传最早的古代文学作品《诗经》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赋、比、兴”,“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隐喻。

在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现象的真知灼见。

由于隐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通常把世间某些品质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但是由于英美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历史、思想、生产实践、生活方式等相差甚远,所以有很多语言虽然表示同一个意思,但却用不同的隐喻来实现的。

[2]二、英汉隐喻比较人类共有的许多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造就了不同文化在修辞手法也有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受其熏陶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其比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英汉语的隐喻的异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1地域联想的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喜欢航海。

自古以来,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他们的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当他们表达思想时,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有关的事物。

而在平原农耕氛围中生长的中国人,由于长期的农业文化,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其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土地,因而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与陆地上的人、事物作隐喻的比较多。

而且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地域因素,与英语民族有很大区别,中国多注重“天人合一”主客体不分的朴素的辨证的观念,致使他们对形象思维较为倚重。

形象思维更注重应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就是将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直接描述,通过表象和形象表达思想。

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强者是,汉语成语是“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而英语则说:“A good sailor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water is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是看不出一个好水手的。

) 再如比喻熟悉事物,深得窍门,汉语成语有“了如指掌”这成语,它也突出表现了中国人向来重形象,重直观的思维特征。

而英语则说“know the ropes”(熟悉绳子),以“ropes”(绳子)这一来自航海的工具作为比喻,也贴切英国四面环海的地域环境。

如我们所知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在未下雨之前就把门窗修理好,此间事先作好准备,而英语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他们用“when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来表示在平时作好准备。

1.2自然现象的联想不同东风、西风在英汉民族文化里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

西风,在汉语文化中常指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

如: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东风在汉语文化里指充满暖意的春风,春天世间万物由于春风吹拂而有了蓬勃的生机。

所以有“东风夜放花千树”之名句,更有“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光”之佳句。

而在英语文化中,east wind(东风)却为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

当东风吹起,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

相反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如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中,把西风比喻成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同时,在很多场合,汉语文化中的“东风”可用来比喻其他事物。

就如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周瑜火烧赤壁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现已是千古佳句。

这里的“东风”用来比喻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

[3]1.3宗教信仰的联想不同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行为准则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在隐喻联想上反映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国家,相比之下,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较大。

它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来源于宗教隐喻联想多半与菩萨或神佛有关。

如“现身说法”、“借花献佛”等都源自中国的佛教用语。

而英语民族多数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必读书,其中不少词句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警句格言。

比如汉语文化用“栋梁”、“主心骨”这些形象来比喻“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或者物”,而英语则以“盐”(salt)来表示此意义,如“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

这个成语在《圣经·马太福音》中可以见到,耶稣鼓励他的门徒时,就是用盐作比喻的:“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你们是世间的盐。

)所以用“盐”联想“社会中坚”。

语言中宗教联想的不同也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心理特点。

如当要比喻好人会得到佛的保佑时,中国人会说“吉人天相”。

但是,反映英语民族渴望交好运免灾祸的成语却是“touch wood”(摸木头)。

这与英语民族的宗教习俗紧密相连,因为早期基督教徒对木制十字架具有崇高的信念,认为木制十字架可以使人避难消灾。

这些行行色色的隐喻表达方式,无非反映一个这样的事实:宗教信仰多元化导致隐喻的多样化。

三、英汉隐喻的翻译英汉隐喻互译就是基于语用学话语理解的关联理论。

译者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隐喻。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4] 3.1直译法对英汉两种文化中相同的隐喻表达式,可采用直泽法翻译,这样可再现源语认知方式,保留原语基本结构和远隐喻形象,最大限度再现原语风貌,意境,形象和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