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风险并发症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风险并发症

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方法、注意事项
及风险并发症
蛛网膜下间隙和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简称腰硬联合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麻醉方法,优先用脊麻方法的优点是起效快、阻滞作用完全、肌松满意,应用硬膜外阻滞后阻滞时间不受限制并可行术后镇痛,同时减少局麻药的用药量和不良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CSEA已广泛应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及镇痛,尤其是剖宫产手术。

但CSEA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缺点。

一、实施方法
(一)穿刺针
常用的为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其硬膜外穿刺针为17G,距其头端1~2cm处有一侧孔,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可由此通过。

蛛网膜下腔穿刺针为25~27G的笔尖式穿刺针(图-1)。

图-1 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套管针
(二)穿刺方法
穿刺间隙为L2~3或L3~4。

先用硬膜外穿刺针行硬膜外腔穿刺
后,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25或26G的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穿破硬膜时有轻轻的突破感,拔出针芯后有脑脊液缓慢流出。

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的侧孔一般朝向患者头端,有利于脑脊液的流出。

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局麻药后,拔出蛛网膜下腔的穿刺针。

然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置导管3~4cm,退针、固定导管。

患者平卧测试和调整阻滞平面,同时注意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者应及时处理。

待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开始消退,如手术需要,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行硬膜外阻滞。

(三)用药方法
由于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作用开始消退时,开始硬膜外间隙注药。

因此,无法观察硬膜外试验剂量及其效应,一般采用分次注药方法或持续注药方法(4~6ml/h)。

同时严密观察是否有全脊麻的征象,及局麻药毒性反应。

联合穿刺时,硬膜外导管可能误入蛛网膜下腔,通常有脑脊液从导管内流出。

因此每次硬膜外腔注药时,须回抽无脑脊液后再注药。

并且蛛网膜下间隙与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用药剂量均较小,阻滞平面容易扩散,可能有一部分局麻药经硬膜孔渗入蛛网膜下腔,以及硬膜外间隙的压力改变后,局麻药易在蛛网膜下间隙扩散。

二、注意事项
包括:①硬膜外导管可能会误入蛛网膜下间隙,有脑脊液从导管内流出。

因此每次硬膜外间隙注药时,须回抽无脑脊液后再注药。

②蛛网膜下间隙与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用药剂量均较小,但阻滞平面容
易扩散。

可能有一部分局麻药经硬膜破孔渗入蛛网膜下间隙(称为渗漏效应),以及注入局麻药后硬膜外间隙的压力改变,使蛛网膜下间隙的脑脊液容积相应减少,局麻药在蛛网膜下间隙容易扩散(称为容量效应)。

多数研究认为容量效应是腰硬联合麻醉平面容易扩散的主要原因。

③实施CSEA在蛛网膜下间隙注入局麻药后,如出现硬膜外导管置入困难,会导致蛛网膜下间隙注药后恢复仰卧体位延迟。

如果患者侧卧头低位,重比重液将向头侧移动,使阻滞平面过高,可能发生严重低血压,应严密监测并及时处理。

如侧卧头高位,重比重液将向尾侧移动,使阻滞平面较低。

④穿刺成功后,患者转平卧位测试和调整阻滞平面,同时注意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应及时处理。

脊麻布比卡因剂量一般12mg左右,最多用至15mg。

待蛛网膜下间隙阻滞作用固定,根据手术需要,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行硬膜外阻滞。

三、风险和并发症
(一)阻滞平面异常广泛
CSEA的阻滞范围较一般腰麻或硬膜外阻滞范围广,其原因:①注入硬膜外腔的局麻药经硬脊膜破损处渗入蛛网膜下腔;②硬膜外腔的负压消失,促使脑脊液中局麻药扩散;③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液容积增大,挤压硬脊膜,使腰骶部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促使局麻药向头端扩散,阻滞平面可增加3~4个节段;④脑脊液从硬脊膜针孔溢出,使硬膜外腔的局麻药稀释、容量增加及阻滞平面升高;⑤局麻药
在蛛网膜下腔因体位改变而向上扩散;⑥为补救腰麻平面不足,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量过多。

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建议对策:①如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能满足整个手术需要,则术中硬膜外腔不需用药,仅作为术后镇痛;②硬膜外腔注药应在腰麻平面完全固定后再给予;③避免硬膜外腔一次注入大量局麻药,应分次给予。

每次注药后都应测试阻滞平面,根据阻滞平面的高低决定是否继续注药及药量;④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加快血容量补充并适当应用升压药。

(二)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
主要与麻醉平面过高有关。

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后,如阻滞平面过高,交感神经受到广泛阻滞,易引起低血压,严重者导致心搏骤停。

当腰麻平面过高,尤其是肋间肌和膈肌出现麻痹时,将引起患者严重的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

这种情况多因腰麻作用已开始,而硬膜外置管困难,阻滞平面已经升高,麻醉医师又没能及时发现所致。

对老年、全身状况较差或有相对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后果更为严重。

因此,在CSEA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合理应用局麻药,及时调控腰麻平面。

若硬膜外腔置管困难,应及时放弃硬膜外置管并拔除硬膜外穿刺针。

(三)神经并发症
1.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e syndrome,CES)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会阴部感觉
缺失和下肢运动能力减弱。

引起该综合征的原因包括:①局麻药对鞘内神经直接毒性,与注入局麻药的剂量、浓度、种类及加入的高渗葡萄糖液和血管收缩药有关。

术后镇痛在硬膜外腔导管部位局麻药持续作用。

国外有大量蛛网膜下腔应用5%利多卡因后引起马尾综合征的报道。

②压迫型损伤:如硬膜外血肿或脓肿;③操作时损伤。

预防措施:①最小有效剂量的局麻药;②最低局麻药有效浓度,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前应适当稀释;③注入蛛网膜下腔的葡萄糖液的终浓度不得超过8%。

2.短暂神经症(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TNS)
表现为以臀部为中心向下肢扩散的钝痛或放射痛,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背部的疼痛,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无神经学阳性改变。

症状常出现在腰麻后的12~36h,2天~2周内可缓解,非甾类抗炎药能有效缓解TNS引起的疼痛。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注入蛛网膜下腔的局麻药剂量和浓度、穿刺时神经损伤以及手术体位等因素相关。

3.穿刺时直接的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反复穿刺,硬膜外穿刺针刺到神经根或脊髓应立即放弃椎管内阻滞。

4.硬脊膜穿破后头痛
腰硬联合麻醉因其独特的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仍要注意其可能的风险及并发症。

因此,在操作时强调严格掌握适应证
及操作规范,术中加强麻醉管理和监测,合理应用局麻药,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