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阅读课程纲要

经典阅读课程纲要

经典阅读课程纲要第一篇:经典阅读课程纲要吕艺镇中学校本课程《经典阅读》课程纲要课程名称:《经典阅读》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一、课程开发背景: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因此阅读活动能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通过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以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丰富、充实、深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一生特别需要文学的滋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跟伟人对话,可以增长见识,感悟人生。

我们的校本课程更加突出文学性,突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头脑,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读本与人生的关系。

2、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情感与价值观: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课程内容:名著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为孩子们进行导读,各年级学生阅读应各有所侧重。

七年级: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八年级:以中国现当代名著为主九年级:以外国名著为主为主(二)走进深耕阅读中心,引领学生广泛阅读,选文应广泛而经典1、内容有情趣。

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光辉、大自然的和谐和童真童趣。

2、语言上有意味。

文字应有张力,有质感,题材、风格应丰富多样。

3、和课内教材相比,阅读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全面的阅读指导《经典阅读》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读本,我们按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能力,在主题单元和名著导读中设置了精短导读,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选文后面设置了简短的阅读提示,用于引导孩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阅读对话,单元后面的阅读感悟则侧重于引导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前若、情调和防呢各个特色等进行欣赏,或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多元思考,对文本空白进行补充想象等。

五、实施建议:1、课程要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

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阅读是一种负担。

在检查阅读情况的时候,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切忌批评指责。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阅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阅读。

6、在开展《阅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边教学边研究,努力探索《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把《阅读》课上成语文课。

7、在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应力争带动家长、社会人士都来读书,体验读书的乐趣。

六、评价建议:阅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

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

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体验、经历;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样性,即可以是表演式、竞赛式等;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即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注重学生的发展发现;评价的结果多样可定量,也可定性。

(一)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全程式”的课堂评价方式,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旨在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三)组织师生开展展示活动,采取竞赛、征文、汇报,平台作品展等方式,进行师生参观评价等。

(四)进行“《阅读》课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课展示研讨活动。

2011年9月第二篇:课程纲要《课程纲要》编写理念七年级语文组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

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

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

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

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

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五、集众人智慧,完善修订。

第三篇:课程纲要《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孟庄镇二中◆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设计教师:梁婷◆适用年级:七年级◆课时:30课时左右【课程总目标】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1、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2、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3、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4、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

具体如下: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第一课中国远古人类第1课时内容标准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2课时内容标准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三课华夏之祖第3课时内容标准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第4、5课时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6课时内容标准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7课时内容标准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