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遗体捐献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
【摘要】遗体捐献对于科学普及、医学进步、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和文明建设都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我国的遗体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据对各地目前遗体捐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对遗体捐献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伦理观念障碍、法治建设滞后、人文关怀缺乏等诸多因素。
这些是推动我国遗体捐献事业的关键所在。
1 我国遗体捐献现状分析
我国遗体捐献开展较晚,虽然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志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解剖学教学,但只是进入90年代后,才在南京、上海、北京及扬州市开始较大规模地接受志愿者的遗体捐献。
为了便于了解目前遗体捐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曾有人对北京、武汉、上海、黑龙江、重庆等地医科大学进行调查,资料更具体地显示我国遗体捐献落后的严重性。
据介绍,首都医科大学每年最少需要50具尸体用于教学,10具尸体用于科研。
但是,该校在1998年仅获得24具这样的尸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重庆医学大学每年教学和科研需要遗体100~200具,但每年自愿捐献的遗体不过195具。
因此在进行解剖实验时,20多各个学生只能有一具遗体可供操作。
哈尔滨医科大学目前是哈尔滨市惟一一个自愿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从2001年开始有700余人前来登记,但学校目前只收到30多具捐献的遗体,这个数量只是学校教学科研用量的一个零头。
上海是我国遗体捐献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城市,从1982年至今,登记遗体捐献者已超过20400人,约占全国登记的总人数三分之二。
现在每年最终捐献的遗体近300具左右,但这个数字离医学教学一年需要的700具也还相去甚远。
目前由于尸体匮乏以及大学扩招的影响,我国医科院校的解剖课平均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才能上一具尸体,学生通常只能在旁观摹,亲手操作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国临床病人死亡后的尸解率也极低。
统计表明,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40余年间,尸体解剖的数量仅为4000例左右,这种情况是对医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医生无法直观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水平的提高。
国外对于遗体捐献的重视和开展都早于国内,其医学院学生通常能保证四个人解剖一具尸体。
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人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部门,供做尸体的解剖和科学研究与教学之用,是极为普遍和自然的事。
国体遗体捐献率高达30%~80%。
并且一些医学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尸体解剖,有些国家甚至把尸体解剖作为一项必须的死亡处理事项。
外国尸解率较高,一般维持在30%~40%。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全国对死者的尸检率便达到了90%,美国在1974年一年就做了35.5万例尸检,这对于其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2 对制约遗体捐献的因素分析
遗体不同于其他遗物,它更多地承载了人类的经历和情感。
我国生命伦理学专家邱仁宗先生也认为,即便是尸体,因为有过生命,因此有尊严,它是一个人生前人格权的延续,应该被尊重,而这也正是我们研究遗体捐献、制定相关法规以及在处理遗体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影响遗体捐献的因素很多,通过对多个地区的遗体捐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如下主要的制约因素。
传统伦理的影响
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但也存在一些腐朽的封建伦理观念桎梏我们的思想,造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民众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及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仁”为本、以孝亲伦理为内核的道德型文化,《礼
记》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教,并且历史有重丧隆葬的习惯,即使不能真正做到“完肤,厚葬”,至少也不能让亲人的遗体残缺不全。
受这些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遗体捐献望而却步。
封建法典也列专门条款严惩残害尸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