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方法考点总结

流行病学方法考点总结

第三章流行病学方法目录流行病学概述疾病分布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社区干预试验社区卫生资料收集的方法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流行病学概述流行病学定义定义(★重点理解)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相关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1.疾病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

2.伤害包括意外、残疾、弱智和身心损害。

3.健康状态指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

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无病或虚弱。

定义(一)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健康伤害(二)任务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三)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四)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五)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硏究的方法(1)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等。

属于观察性研究,即客观地观察和记录事物或现象的状态和特征,进而分析描述事物或现象特点与规律。

用于发现病因线索,但不能确认病因。

(2)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亦属于观察性研究,但是有比较地进行分析,以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但病例对照研究只能论证疾病与因素间是否存在关联,不能确认因果关系。

(3)实验性研究: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

实验性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必须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干预(如药物、健康教育等)。

主要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4)理论性研究: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

流行病研究基本步骤1.制订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目的、方法、对象、内容、具体方式、观察指标等;确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预调查,预期结果。

2.实施人员培训(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包括调查员都应熟悉研究方案,掌握具体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实施现场资料收集或实验干预;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3.整理分析资料。

4.撰写报告或论文。

流行病学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1.了解社区居民健康和疾病的分布情况。

2.探索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3.社区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

4.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5.疾病的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步骤1.制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目的、方法、对象、内容、方式,确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预调查,预期结果。

2.实施调查人员培训、现场资料收集、质量控制。

3.整理分析资料。

4.撰写报告或论文。

疾病分布三间分布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①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提供病因线索,提出研究的问题或假设;②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这是临床诊断所依据的、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③对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定疾病的防治、保健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测量常用指标(★重点理解)疾病统计常用指标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发病率高说明对人群健康危害大。

它是衡量疾病发生频度的指标,常用于研究疾病发生的因果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疾病测量常用指标患病频率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又可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发病率:描述流行强度,可用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患病率:可用来表示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现患或流行情况。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全部患者的比例。

病死率表示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是衡量疾病预后的指标,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死亡率计算时分母为平均人口数,包括了所研究疾病的患者和非患者,而病死率的计算只与所研究疾病的患者有关。

疾病构成比反映疾病谱的构成情况。

死亡与生存频率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观察时间常以年为单位。

死亡率用以衡量某一时期、某一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的大小。

它既可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死亡专率:按不同的特征进行计算的发病率。

死亡率的比较:应采用标准化率。

死因构成比疾病别死亡率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

疾病分布特征人群分布特征人群的一些固有特性或社会特性均可构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人群特征,有时它们可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些特征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等。

其中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强。

时间分布特征疾病发生的时间形式常常是一个能提供信息资料的极有意义的描述性特征。

从时间角度来看,疾病现象都不是恒定的,而是经常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因的种类或分布、围绕人群的环境等在发生变化,个体也从发育、成熟到衰老,同样改变着人群的易感性。

所以疾病的时间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疾病的时间分布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地区分布特征各种疾病,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及病因未明疾病均具有地区分布的特点。

不同地区疾病的分布不同,主要反映了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作用的不同。

一般来说,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当地人群的风俗习惯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疾病的地区分布,分析时应作全面考虑。

了解疾病的不同地区分布,有助于为探讨病因提供线索及拟订预防策略,以便能有效地控制与消灭疾病。

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①常年流行,病后免疫力持久,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免疫水平的疾病,如麻疹;②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③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如炭疽等;④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风。

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

3.流行: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相对于散发,流行出现时各病例之间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4.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反映某种疾病发病数量变化及其病例间联系程度的指标。

现况调查概念现况调查也称横断面调查、患病率调查等。

按设计要求在某一人群用一定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联。

现况调查用的主要指标是患病率,进行现况调查时疾病或健康状况与发现的某些因素或特征是在一次调查中得到的,即因与果是并存的,因而在病因分析时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不能得出有关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

现况调查的种类(★重点理解)普查即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个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1)普查必备的条件:①有足够的人力、物资和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②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③疾病的检查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2)普查的优缺点:优点:①由于是调查某一人群的所有成员,所以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②普查所获数据可以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因此对疾病的流行因素能有一定的启示。

缺点:①普查对象多,调查期限短暂,难免漏查;②参加普查工作人员多,掌握调查技术和检验方法的熟练程度不等,调查质量不易控制;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病不宜开展普查。

抽样调查在实际调查工作中,如要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可以调查某一人群中有代表性的部分(样本),根据样本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抽样调查。

抽样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才能获得有较好代表性的样本,并通过样本信息推断总体。

随机抽样是指从研究总体中抽取样本时,每个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

常用的抽样方法有:(1)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也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

即先将被研究的对象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摸球、计算机抽取等进行抽样。

此法只能用于样本数目不大的情况。

(2)系统抽样:此法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抽取一个单位,又称间隔抽样或机械抽样。

(3)分层抽样:即先将研究对象按主要特征(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等)分为几层,然后再在各层中进行随机抽样,用以组成调查的样本。

(4)整群抽样:用此法抽样时,抽到的不是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即群体)。

即将总体分为若干“群”,每一群中包含若干观察对象,如村、车间、班级等。

这些群体是从相同类型的群体中随机抽出的,被抽到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研究对象。

现况调查的用途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

2.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3.为评价防御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描述性研究(★重点理解)总结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三间分布特征。

特点:①观察法;②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用途:①采用三间分布描述疾病或者某种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②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例题·单选题】关于发病率与患病率说法正确的是A.发病率降低,患病率增高B.期间患病率计算公式的分子与发病率的相同C.时点患病率计算公式的分子与发病率的相同D.二者均为发病频率指标E.患病率常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而发病率则反映疾病流行强度『正确答案』E【例题·单选题】关于死亡率和病死率说法不正确的是A.病死率常用于慢性病的死亡水平B.死亡率反映的是某人群总死亡水平C.病死率表示患某病死亡概率D.死亡率的基本公式为粗死亡率E.二者的分母不同『正确答案』A【例题·单选题】在某地区某病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是以下哪种流行强度A.散发B.多发C.暴发D.流行E.大流行『正确答案』C【例题·单选题】关于描述性研究说法不正确的是A.主要是观察而不加干预B.研究开始一般不会设立对照C.通过三间分布描述疾病或健康的分布D.获得病因线索,提出假设E.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因果联系『正确答案』E【例题·单选题】不属于现况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的是A.描述疾病的地区分布B.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C.验证疾病的病因D.检出现患病例E.检出病原携带者『正确答案』C【例题·单选题】为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情况,开展普查工作最适合于A.患病率高的疾病B.患病率低的疾病C.不易发现的隐性疾病D.病死率较高的疾病E.检查方法操作技术复杂的病种『正确答案』A【例题·单选题】抽样调查方法中,抽样误差最大的方法A.单纯随机抽样B.整群抽样C.分层抽样D.系统抽样E.多阶段抽样『正确答案』B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病例对照研究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