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字词汇总语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重点字词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见,通〝现〞〕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其脆易泮〔泮,通〝判〞〕起于累土〔累,通〝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重点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那么灭,木强那么折〔被动句〕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课文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老子»从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之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把握重点第1那么«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第1那么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
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
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
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第3那么«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第3那么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
〝企〞就是踮起脚跟。
〝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
〞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
这是比喻的喻体。
〝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
〝自是〞即自以为是。
〝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
〝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
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
这是比喻的本体。
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
〝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
〝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明〞〝彰〞〝功〞〝长〞表达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
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
在很多时候,人们〝假设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
第4那么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
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那么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
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
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
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
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
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
«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
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5那么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即反复考虑。
〝为〞即做、办成。
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
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
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