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名称
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江西省龙南中学
高二区域地理
知识 与 技能
1.比例尺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比例尺的计算;理解比例尺的 缩放及与图幅变化关系;根据比例尺图计算面积。
2.掌握地图上的方向判定。 3.了解常用图例、注记。 4.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 5.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等。
和老师一起画草图,
1.出示类似山体的实体(教室里的装水桶), 重点掌握剖面的绘制
请同学到讲台上用粉笔在水桶外围画不同海 方法。)
拔高度的等高线。
5、地形剖面图 2.再请一个同学协助老师在黑板上绘制实体的等
高线地形图,标出海拔高度值(假设)。
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 ①首先根据实体绘制剖面图的等高距。 ②绘制剖面线。 ③学生观察分析: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就会
活动与练习
观察与分析
链接生活 与
延伸拓展
分组讨论 与
合作探究
观察教辅资料《世纪金榜》区域地理 P13 的 (分组活动,大屏幕上
典型例题,找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哪个地形闪烁,哪一
平原;山脊、山谷、陡崖、凹凸坡,并指出 组同学就请站起回答
在本图中它们的高度范围,描述它们的地面 问题)
起伏程度(大、中、小、平缓、一望无际)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用生动精美的图片 展示山体不同部位的 地形景观,让概念有 了素材依据。
3.引用名诗、名句注 重与文史的结合,与 生活的结合。
(课件演示)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
讲解等高线的绘制(画坐标;找界点;坐标图 1.动手练习(请每个
中描点连线)、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 同学备一张纸和尺,
一、 地图
1.定义
(1)概念
(2)公式
2
(3)表示形式
. (一)比例尺 (4)换算

(5)大小

(6)缩放与面积变化关系

(二)方向 (三)图例、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与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定 5.地形剖面图
5/6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2.设疑纠错,加深学 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 的记忆。
引一条辅助线,并且高度值一一对应。 ④将剖面图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⑤设置错误,学生纠错,重点提醒:由于山 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切记不能犯 类似错误,画成平头山顶。
4/6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学生的基础,激发学
2.再设问:那么构成一幅完整的地图,要有 生的思维。
哪些要素组成呢?学生集体回答,课件展示。
1.引导学生先自己看书,找出相应的比例尺 (1)概念 的概念、公式及表示形式。
(2)公式
(3)表示 (一) 形式
2.课件展示,教师讲解,并强调比例尺只是 比值,故没有单位;且比例尺分子(图上距 离)往往是以 1cm 为标准对应相应的实地距 离。
教学目标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与 价值观
6.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 形。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图文结合法,使学生掌握看图的基
本方法。 2.让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 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
教具 课件、实体、自制教具、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
1/6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主要内容
备注
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是以区域图形(地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
图)为载体,综合全面的了解一个区域。但 的兴趣。
一个区域地理事物形形色色,地势高低起伏 2.注重让学生提前了
不平。如何准确地它们表达地图当中,又如 解所学知识背景;做
何准确地判读它们,为此这节课就让我们一 好认知心理准备。
起来了解学习《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
一、地图
1、定义 2、三要素
1.先设问:地图其实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了,
但如果让你给地图下个定义,你觉得应该是
通过提问,了解
怎么样的?学生思考后课件展示。
1.课件展示,教师有 针对性地讲解、强调 促进学生对基本原理 的掌握。利于教学重、 难点的突破。
2.例题训练,促进学 生对知识运用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 深度理解。
3.通过提问,培养学 生爱动脑、爱思考的 好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三)图例、注记
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 图。 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 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运用;地图上方向的判定;地形图的判读及理解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缩放与图幅变化;凹凸坡与视距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能力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
对高度。
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
4.举例: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念的理解。 1、海拔与相对高
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 度
大本营海拔高度是 6600 米,珠峰海拔 8844 3.诱发情感,培养积极
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 向上的人生观、价值
1.课件展示基本概念,教师强调图例是地图 上表示地理要素的符号,注记则是表示地理 要素的文字或数字。 2.课件展示常见的图例让学生判读。
课件展示,教师 讲解并强调,学生判 读,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促进了学生对 知识的记忆。
二、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习积极性。
多媒体图片能清
1.课件图片展示:地形与等高线的对应图形及 晰、直观又形象地展
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示等高线地形图与地
形相互关系,利于学
2.教师讲解如何看等高线地图,应该注意什么。 生的理解。
3/6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案设计:地图及地形图的判读
4、等高线地形图 的判定
(课件图片展示):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 形态示意图 1.山脊:像牛、马、羊等的背脊。 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不由联想到苏轼绝句《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山谷:两侧是高山的中间低地或洼地。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举例:李白的著名诗句《望天门山》“天门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的就 是非常奇特的山谷。 3.鞍部:像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4.陡崖:非常险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 叠成一条线。 5.课件展示凹凸坡等高线图及地形剖面图, 教师讲解凹凸坡与目视距离的关系及目视距 离远近的影响因素。
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 1.感受“学习对生活
的农业经济?
有用的地理”。
课外搜集以上五种地形景观的照片与资料。 2.培养纵向思维的能
力。
我军侦察兵交给指挥官一张敌军军事部署简
图,请帮助解答下列问题: (1) 敌军阵地在我军阵地的( )方向。 (2) 如果我军大炮最远射程为 30 千米, 敌军指挥部(是、否)在我军大炮的射程之
2244 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观。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 4.训练语言表达能
(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
力。
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2、等高线与等深 线
3、等高线地形图
1. 教师提问: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深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
线?等深线的高度值一般为负值。什么是等高 象直观的教具,表达
1.进行课后练笔,起 到对课堂知识的巩 固、升华的作用。
内。 2.小组活动的形式,
(3) 敌军指挥部的海拔大约为( ) 米, 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
我军阵地的海拔是( )米,敌军指挥部与我 学习的积极性。
军阵地的高度差约为( )米
(4) 若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选择 A、B、 3.采用军事题材,激
C 路线中的( )较好,原因是什么? 发学生兴趣,活跃气
(分组讨论,三组分别讨论我军进攻路线 ABC, 氛,引发爱国情结。
剩余一组综合分析。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奖励小红花,给各组加分。)
6/6

例 (4)换算 1.课件展示(课件展示中教师强调:比例尺

换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比例尺只是距
(5)大小 离的比,故比例尺变化使图幅或实际面积变
化应该是比例尺变化的平方)。 (6)缩放 2.教师讲解原理及关键环节后,对易错易混
与 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例题训练 面积 (具体例题在课件中展示)。 变化
距?课件展示概念,教师讲解。
难以理解的概念。促
进学生对问题的理
2.课件展示山体模型及让学生观看学校教室窗外 解,利于教学难点的
的山体,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 突破。
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2.激发兴趣,充分调
3.教师提问:什么是等高距?什么是等深距?一 动学生的参与性及学
幅地图中有多少个等高距?
1.提问:各位同学平时看地图时是如何判定
方向的?
2.课件展示地图上方向判定的三种方法,教
(二)方向
师讲解在地图上方向判定的原则与方法。并 强调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下的方法,如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海陆轮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