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第五讲

史学概论第五讲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 己出丑……资产阶级在1789年革命中的利益绝 不是“不成功”,它“压倒”了一切,并获得 了“实际成效”……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 ,以致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 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 旁王朝的纯血统。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27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目的、意识是最终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 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 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 (列宁)
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
“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凡是把 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 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 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家庭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私有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私有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国家
第一种类型 由平等氏族社会发展而来 (雅典、中国)
第二种类型 由不平等氏族社会发展而来 (罗马)

国家的定义: 按地域而非血 缘划分国民, 公共管理和公 共权力的出现
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 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 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 、宗教和哲学等等(恩格斯)
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否定历史规律性: 1,历史事件不可重复性(文德尔班,李凯尔 特 2,历史事件不可预测性(波普尔)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社会生活的重复性和常规性最突出表现在“物质的生活关系 的总和”(市民社会)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 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么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 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资本论》序言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 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 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 宁)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现

达尔文的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 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 说。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 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 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 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 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 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 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 的形成。

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现

焦耳用实验确立的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 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对 此,我们无需知道物质间实际的相互作用过 程,也无需知道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 间的转化途径,只要建立和物质运动状态相 对应的能量与物理量间的关系,就可以对物 质运动变化过程中得初状态和终状态间建立 一种等量关系。
一、唯物历史观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历史观产生的背景
唯物历史观建立的过程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现

列文· 虎克的细胞学说
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 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 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 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 缘关系。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 大的支持。
人的现实世界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 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里 是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市民社会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 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 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 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 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 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 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 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三种类型 德意志类型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特点
如何看待 历史 如何运用 历史
•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 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如何对待 历史
•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唯心主义历史观
1、神学目的论(天命论史观) 2、意志论(英雄)史观 3、人本论史观 费尔巴哈:抽象同一的人的“类本质” 4、理性论历史观:历史的发展体现一种理性精神的发展过程 孟德斯鸠:法是人类社会和国家制度基础 卢梭:社会契约论 康德:本体世界的绝对命令 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凡是真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即合理)
历史发展的动力: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来解释政治 及其历史

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类自己发展的历史

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就是人类自己发展的历史 生产和交往的形式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将唯物论的概念精细化
科学论述人类起源与原始社会问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在卡尔· 马克思去世后, 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 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 亨利· 摩尔根 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 的摘要和批语, 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 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 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