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历史课堂:魏晋隋唐宋元练习题命制:王德金审核:郭文霞一、单选题(2*30=60)1.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
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
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
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
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2.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A.B.C.D.3.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
这一制度()A.有利于官员结构的调整B.打击了士族的垄断地位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强化了君主集权的制度4.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5.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
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
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6.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7.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8.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
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
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
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9.“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
南宋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行事”予以否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
南宋对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A.“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B.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C.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D.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10.宋代江南地区的民众因财产纠纷等上诉公堂的现象很常见,由此催生了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以及专业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
当时规定:“书铺”须在官府注册,领取“牌记”(执业证书)方能合法营业。
据此可知宋代()A.司法行为初步具有近代法治的色彩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C.政府的有效管理促进维权意识觉醒D.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观念转变11.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并派遣官员管辖。
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其统领属下的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
这样设置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B.分化地方权力C.处理民族关系D.加强中央集权12.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元朝打破历史传统吸收历史教训,省的划分地理上以纵向为重。
其中,人口稠密的河南行省设217县,辖地广阔的辽阳行省只设22县。
该做法()A.扩大了元朝疆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加剧了民族隔阂13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14.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
由此可见,元朝()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B.在疆域范围内普遍实行行省制度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15.《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A.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18.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9.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
这说明()A.唐代相权过大限制了皇权B.明内阁实际架空了皇帝C.三省制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唐代政治体现了民主化20.唐朝前期宰相人数猥多、任期过短、名号太众,唐玄宗亲政后进行改制。
开元前期,宰相人数严格控制在二人之内,且只能从中书和门下省产生,任期延长到三至四年并形成惯例,加衔名号亦大量减省。
唐玄宗的相制改革()A.以抑制相权来重振皇权B.源于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缺陷C.确保了政风的清正廉明D.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21.大夫在先秦是君主身边非常重要的近官,但秦汉以来,“诸大夫”逐渐泛指一般的士人,在宋时,大夫已经成为医生职业的代名词。
“相公”是唐代对三省宰相的尊称,宋明以后,“相公”逐渐演变为女子对丈夫和其他男子的尊称。
这反映出()A.世人对官僚阶层的向往B.封建等级制度渐趋瓦解C.近官的政治边缘化趋向D.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共识22.宋太祖因碳炉往外飞灰而下旨速造熏笼,却迟迟未见呈送大内,遂训问宰相赵普。
赵普答曰,“凡宫廷支项,需经尚书省、工部、将作监等诸多关口,再逐级覆奏,方可制造。
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太祖转怒为喜。
这主要体现了宋初()A.君臣注重维护纲纪权威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C.分化事权以图长治久安D.行政程序趋向规范严密23.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4.北宋时,真宗欲立刘氏为贵妃,因宰相李沆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为官,遭台谏官集体谏诤,只能怏怏作罢。
类似的事情在有宋一代时有发生。
由材料可知()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遭削弱B.相权和谏议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致行政效率低下D.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25.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
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
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26.在察举制中,考试最初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检验,后来逐渐变成了整个察举的中心环节.既然文化知识由知识群体所掌握,那么文化考试就不能不采用为知识群体认可的评价标准.察举制采取文化考试( ) A .为隋唐改革选官制度所借鉴 B .使选官回到以德取人的旧例C .使考试成为唯一的选官标准D .打击了门阀士族的文化垄断27.北朝强调军功以抗衡贵族,军功吏治取向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
官僚的考选、考课、学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较大发展。
南朝寒人掌握政权其实也是通过军功这一道路。
这些措施的出台( ) A .加剧了此时中国的社会分裂 B .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C .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D .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28.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 .都是自上而下进行选官B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29.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30.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军功授爵制(秦朝)→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 )A .血缘→军功→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 .血缘→军功→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D .血缘→军功→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二、论述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
图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朝和美国政府机构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