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讽刺艺术解读
蒋文玉
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你看。
”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就是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的猥琐灵魂与灰色人生及中国病态社会中学术圈子里的伪文化人。
《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围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其主题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讽刺艺术。
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是冷眼旁观,忽而冷嘲,忽而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洋相。
具体来说,其讽刺艺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讽刺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大量妙趣横生、联篇缤至的新鲜比喻的创造和运用。
他在比喻的创辟运用及建设独具风姿的批评语体上开了一代之风气。
《围城》用喻之繁富令人叹为观止,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益人神智。
据有人粗略统计,书中的比喻多达七百余条。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
如“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
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
《围城》有如此众多的妙喻,这与作者对比喻有深入研究有关。
二、运用英文词语进行讽刺
在《围城》中,英文真是大放异彩。
英文属外来词,即被借用到汉语中的外国的或其他民族、地区的词汇。
一般来说,行文中,现代汉语能表达清楚的,就不需再借用外来词语了,胡乱地使用会有反效果。
然而,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运用了英文,却是达到了讽刺人物的效果。
比如,张吉民接待方鸿渐时所说的一段话:“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Sure!have a look see!”“Sure!值不少钱呢,Pleny of dough。
并且这些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ear。
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菜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那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
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这段描写作者大量运用了英文,生动形象描画出张先
生那种“外国的月亮特别圆”的丑态,善于卖弄自己,炫耀自己的洋奴才身份,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他的可憎形象极具讽刺性。
正如方鸿渐认为的,他说的英文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
大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观情绪。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钱先生常常利用谐音在人名、词语的翻译上做文章,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三、运用文言文词语进行讽刺
钱钟书先生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着丰富功底,在《围城》中,钱先生灵活地运用了文言词语对人物进行刻画与讽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现代汉语中有意恰当使用文言词语能更好的突现人物性格,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写到方遁翁时,就有下面一段话:“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要洋人取要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一个道理。
”这里的“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不若吾家”是一句文言文,作者通过这一句话,就讽刺了方遁翁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也讽刺了他卖弄学问的本质。
还有点金银行周经理的这样一段话:“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
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遮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有荣焉。
”这段话整段都是文言文。
周经理本来是想在方鸿渐面前抬高自己的身份,希望方鸿渐感恩图报。
这段话本来使用白话文是显浅易懂的,但是现在文绉绉的,这样使读者阅读时也产生麻烦,同时产生厌恶感。
作者就利用这样的方法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一同来嘲讽他,也通过这段话讽刺了周经理的虚伪、虚荣、市侩的嘴脸。
四、运用比较手法进行讽刺
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
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
“物价”和“风筝”,“
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以溢于言表。
总之,《围城》这部小说篇幅不长、语言深刻而精致,堪称小说中的佳作。
行文中的比喻句,处处妙语连珠;变异词语标新立异;文言文词与外来词语层出不穷。
无论在人物的塑造上,还是凸现寓意上,都极具讽刺性。
在小说那对社会不容情面的奚落、挖苦的背后,又蕴藏着作者那样多的对人生的热望,通过方鸿渐的命运,剖析当时灰暗社会的丑陋,更重要的是想唤醒在“围城中徘徊、挣扎的人们,冲破围城,走出自己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