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梨园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月考测试卷班级:姓名:(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日期:10月10日出卷:陈丽审核:袁安如)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流中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人生的影子,在鸟兽虫鱼前世态的炎凉。
A.遇见发现感应B.听见发现感知C. 遇见发觉感知D.听见发觉感应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通过这次讨论,我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D.这次搜救任务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描写了飞瀑、古松、洞天和云海。
B.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C.继汉正街之后,义乌小商品城、沈阳五爱、石家庄南三条等小商品市场,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
D.走进教室的是一位男老师,约三十五六岁。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天净沙·秋思》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①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
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③《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④诗言志。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文/李静梅,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4.文章第②段称这首小令“以少胜多”,下列对这一评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令只有五句,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
B.小令前三句两字一景,就将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C.小令未专门描写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却和谐统一。
D.小令没有写游子的活动,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
5.对于《天净沙·秋思》中映衬技法的运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B.“西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C.落日的余晖与灰暗的场景形成了明与暗的相映。
D.安适景象与“断肠人”相映,更添游子悲愁。
6.文章第④段包含作者诸多文学观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抽象的思想感情难以被直接表达出来。
B.无形的感情可借助有形可感的事物来感知。
C.自然景物的感情色彩都是人类赋予它们的。
D.自然景色间的相互联系能激发人们的感情。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④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湖:指杭州西湖。
②夹岸:两岸。
③蘸(zhan)水:贴着水面开放。
④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⑤度:与“渡”通用,走过。
⑥撑:撑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进。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诗人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B.“蘸”字用得新巧,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的状态。
C.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缓缓驶出。
D.从“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可见,经过断桥的阻碍,诗人在这次春游中不那么尽兴。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曾子烹彘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②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③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①烹彘(pēng zhì):杀猪。
烹,煮。
彘,猪。
②适:往。
③待:依赖。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还女:同“汝”,你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返回C.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D.婴儿非与戏.也戏:开玩笑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A.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B.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C.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D.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的妻子不想儿子跟着她去集市,就欺骗他说回去给他杀猪吃。
B.曾子认为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
C.曾子的妻子觉得曾子说得有道理,主动要求曾子杀猪。
D.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人要言而有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6分)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五、(2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3题。
(6分)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出里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⑦“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⑧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⑨“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节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12.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和的优秀品质。
(2分)13.第⑥段的“任性”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件事上,请用一句话概括。
(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20分)带白蘑菇回家毕淑敏①妈妈爱吃蘑菇。
②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③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④路旁有三三两两的藏胞,坐在五颜六色的口袋中间,着褐色的面庞,向经过的汽车微笑。
袋子口,颤巍巍地露出花蕾般的白蘑菇。
⑤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⑥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⑦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
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
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
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个小纸箱。
用剪刀戳了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⑧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
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
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⑨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
⑩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
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11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12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13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
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
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
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14我束手无策。
大汉二话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