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

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


Id
nF
i
Di
ci0 l
(4.8a)
4.4 实际情况下的稳态过程
特点:液相中仅出现扩散作用引起的液相传 质过程很难达到稳态。
1. 对流作用存在 是实际条件下出现稳态扩散 的必要前提;
2. 扩散和对流同时存在;自然对流的数学处 理很复杂,
3. 强制对流(搅拌)则有规律可循。
Nenst 理论要点
1.在电极表面附近存在一层“静止的”液体, 其厚度随着溶液中对流现象的加剧而减少;
稳态扩散:表面液层中电极表面反应粒子的流量 已足以完全补偿由于电极反应而引起的反应粒子 的消耗,这时表面液层中浓度极化仍然存在,却 不在发展。
当达到稳态后,毛细管内各点 ci 不再变化,故各点 i 的流量必为常数。
根据(4.2)式,应有
dci , 常也数 即毛细管内反应粒子的浓度分
dx
布必然是线性的。若电解时设法保持处电极表面上的 ci 为恒定值,则 达到稳态后毛细管内浓度梯度由下式表示:
靠近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对流速度很小, 可忽略,主要是扩散、电迁移。
靠近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如加上足够的 局外电解质,电迁移可以忽略。
在双电层内,各种离子浓度分布绶双电层 影响大,不服从扩散传质规律。
平面电极上稳态扩散传质过程
电极表面液层中扩散过程
稳态扩散 非稳态扩散
4.3 理想情况下的稳态过程
2.把扩散层与对流层截然分开: 在 x 的静止液层内部只出现扩散传质
过程; 在 x 处则由于对流作用较强,不会出
现浓度极化现象。
Nernst 理论局限性
(1)根据
Id
nF i
Di
ci0
求出不搅拌溶液
时 , 的有效值约为1 ~ 5102 cm ;
强烈地搅拌溶液,在一般情况下地 有效
值也不会小于 104 cm。后一数值约相当于几
过程外,还可能发生由于液相中存在电场 而引起的电迁移传质过程。
若只考虑方向电迁过程,则有:
J 迁,i Exui0ci
(4.3)
EX
X方向的场强。u
0 i
为该荷电粒子
的“淌度”,即该粒子在单位电场强度作
用下的运动速度。
当上述三种传递方式同时作用时,粒子流量大小由Planck-Nernst方程 决定,则有:
生产过程中利用扩散动力学规律,寻求提 高产量的途径。
4.2 液相传质的三种形式
1.对流 对流传质—即物质的粒子随着流动的液体而移动。
引起对流的原因:
对流
自然对流
浓度差 温度差
强制对流
搅拌 循环
传质速度
传质速度一般用单位时间内所研究物质通过单位截面积的
量来表示,称为该物质的流量(J),如果是考虑与所关 心平面(例如电极表面)正交方向(常成为方向,见图4.1) 的流量,则式(4.1)可简化成图4.1
千个分子层的厚度,很难想象,具有这种
厚度的表面液层能在搅拌溶液时完全保持
静止。
(2) “截然分开”有误,无法解释,为什
么在x 处液流速度会有着突然的变化。
Левич 理论-平面电极切向液流中的 物质传递
要点
(1)提出了速度梯度的概念 du / dx 电极表面存在“表面层”,除了x 0 处外,液体都不
第四章 液相传质过程 动力学
4.1 研究液相传质过程动力学的意义
为了消除由于扩散过程迟缓带来的限制, 提高反应速度;
电极反应出在反应区(电化学,扩散混合 区控制),可通过借扩散动力学规律的研 究来修正液相传质步骤的影响;
可利用扩散过程动力学来册一些可测得屋 里参数,如扩散系数D,半波电势,组分浓 度;
传质过程是扩散和对流两种作用的联合效果。
即使在稳态下,扩散层中各点 存在对流传质过程,可根据 x 0处
有效=
ci0 dci
ciS dx x0
dc dx
常数,
x 处0 不
dc来计算 有效值.
dx
(4.10)
又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可以推知和之间存在如下近似
关系:
有效
.
D
1
3

(4.11)
J i J 对,i J 扩,i J 迁,i
若只考虑沿着轴的一维物质传递,其流量大小可以表示为
J x,i
xci
Di
dci x dx
Exui0ci
(4.4)
若将各种带电的粒子的流量乘以所带电荷( 以累计得到流经该处的净电流密度
z i ,包括符号),则可
I x zi FJx,i
F
J 对,i =
x ci
(4.1a)
2. 扩散
如果溶液中某一组分存在浓度梯度,那么, 即使在静止液体中也会发生该组分自高浓 度向低浓度处转移的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如果只考虑x方向的扩散传质,
(4.2)式常称J扩为,i FiDci k dd第cxi 一(定4.2律)
3. 电迁移
如果粒子带有电荷,则除了上述两种传质
u 是完全静止的。距 x 0 越近, 越小。
(2)搅拌引起的传递效果不均匀的,电极表面上各点的表 面层厚度( 表)是不相同的,随搅拌起点变化,离搅拌起 点越近,表面层愈小。

y
u0
(4.9)
(3)电极表面层内存在扩散层( ),在 0 x 扩 内存在 浓度梯度,扩 x 表 液体流速还比较大,主要是实现动 量的传递,不出现反应粒子的浓度极化。
dci cixl cix0 ci0 ciS
dx
l
l
(4.6)
J 扩,i
D
c
0 i
c
S i
l
(4.7)
与式(4.7)相应的与此扩散速度相应的稳态扩散电流密度为:
I nF
i
J 扩,i
= nF
i
Di
ci0
ciS l
(4.8)
极限扩散电流密度
cis 0----完全浓度极化,I 将趋近最大极限 值,这一极限电流密度值习惯上称为“极 限扩散电流密度”I d( ).ziDidci dxFEx
zi ui0ci x F zici
(4.5)
根据电中性质( zici 0 ),式中第三项等于零,即对流传质作
用不能引起净电流,于是有
I x F
zi
Di
dci dx
FEx
zi ui0ci
(4.5a)
几种液相传质方式间相互关系
一半离电极较远处,流速较大,对流速度 比扩散、电迁移速度大几个数量级,扩散、 电迁移作用可忽略,对流占主要。
有效
1
D 3
y u 1 6
1 2
1 2
0
(4.12)
仿照理想情况下推得的结果式 :
J x,i
Di
ci0 ciS

I
nF
i
Di
ci0 ciS

Id
nF
i
Di
ci0

( 4.13) (4.14) (4.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