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冶金动力学研究方法

冶金动力学研究方法


建立动力学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收集文献资料全面,分析已知模型。 ② 对模型进行简化。 ③ 注意分析多种可能性,优选模型。 ④ 充分利用热力学规律和传输理论,建立速率与影响因素的表达式。 ⑤ 采集动力学数据准确无误。
建数估值; ③ 模型的求解; ④ 模式的检验; ⑤ 模型的应用。
区域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特征 一、收缩未反应核模型
◇ 完整的气(液)—固反应通式:
aA(s) + bB(g, l) = eE(s) + dD(g, l) ◇ 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图13-1) ◇ 反应物A为致密的固体; ◇ A(s)的外层生成一层产物E(s),E(s)表面有一边界层; ◇ 最外面为反应物B和生成物D的气流或液流。 ◇ 化学反应由固体表面向内逐渐进行,反应物和产物之间 有明显的界面; ◇ 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层厚度逐渐增加,而未反应的反 应物核心逐渐缩小。 ◇ 区域化学反应 ◇ 沿固体内部相界面附近区域发展的化学反应
式中: k1、k2质系数
ν1、ν2两相的动粘度系数; D1、D2两相的扩散系数。
正常情况下,液态金属中的元素扩散系数远大于渣中组元的扩散系
数,金属侧的扩散不会成为限制性环节。
冶金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 冶金动力学冷态模拟方法 模拟原理 水模型模拟研究方法 数学模拟 电模拟研究方法 • 高温冶金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液—液 固 —液 气—液 气 —固
三、限制性环节的确定方法
根据Arrhenius公式
可以由lnk对1/T 作 图,直线的斜率即 为活化能,进而可 由活化能确定多相 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
当界面反应速率很 快,同时有几个扩 散环节存在时,其 中相内与界面浓度 差较大者为限制性 环节。
如果一个反应,温 度对其反应速率影 响不大,而增加搅 拌强度时,反应速 率迅速增大,则说 明扩散传质是限制 环节,因为搅拌强 度对反应速率不产 生影响。
◆ 对不存在或找不出唯一的限制性环节的反应过程,常用准稳态处理
方法。
◆ 稳态 —— 对于串联反应,经历一段时间后,其各步骤的速率经相互
调整,达到速率相等。 此时反应的中间产物及反应体系不同位置上的浓度相对稳定。
◆ 准稳态处理方法 —— 实际上稳态不存在,各个步骤速率只是近似相
等,称为准稳态。
◆ 在稳态或准稳态处理方法中,各步骤的阻力都不能忽略。
1、活化能法
2、浓度差法
3、搅拌强度法
三、多相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 依相界面的不同,可将多相反应分为五类: 固—气、固—液、固—固、液—气 和液—液。 在这些反应中,不同相的反应物必须迁移到相 界面上来,进行反应,然后向不同相中迁移或 经由界面由一个相迁移至另一相中。 • 由化学反应速率和传质速率的定义,可以很容 易得出多相化学反应过程表观速率与界面积成 正比的结论。 • 在流体与固体或流体与液体的反应中,当化学 反应为限制性时,过程的表观反应的速度与两 相的反应界面积成正比。即有
1. 反应界面的类型
2. 界面面积和界面性质
3. 界面几何形状
dW kAC n dt
表3-1 部分冶金中重要的多相反应
四、气—固相反应的动力学
根据热力学分析,在还原性气 氛中,铁氧化物将逐级还原: Fe2O3→Fe3O4→FeO→ Fe
1.未反应核模型的提出 氧化铁的还原反应未反应核模型因其数学处理简单, 且较接近反应实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将一个致密的矿球,置于浓度足够高的还原气体中, 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矿球,将其剖开, 可以看到图示的各种铁氧化物层状分布的情况。这说明 各还原反应是在各层之间的界面上进行的。由于扩散阻 力的影响,从矿球表面到未被还原的Fe3O4核心表面,还 原剂CO的浓度逐渐降低,因而产生了逐层还原的情况。 依此提出了未反应核模型。
液—液相反应是指两个不相混溶的液相之间进行的多相反应。在冶
金过程中,有许多液—液相反应,主要是金属和炉渣之间的反应。 液—液相反应主要步骤如下: (1) 反应物分别由各自的相内向两相界面扩散;
(2) 反应物在反应界面发生化学反应;
(3)产物离开界面分别向两相内部扩散;
可以看出,液—液相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可分为扩散和化 学反应两类。高温冶金过程的限制性环节多为扩散控制。
(5)气体产物离开矿球表面向气相内部扩散;
设矿球的半径为r0,随着还原反应的进行 ,反应界面不断向矿球内部推移,未反应 的核心半径r1不断缩小。由于铁氧化物还 原产物的体积逐渐缩小,因而,随着反应 的进行,导致矿球体积有收缩的趋势,从 而在矿球的产物层中产生了许多孔隙和裂 纹,这些孔隙和裂纹弥补了整个矿球的收 缩,可以认为反应前后矿球的体积未变。 由于未反应的核心比较致密,而还原 产物层是疏松的,所以可认为还原反应的 化学反应区很薄,可以近似按界面反应处 理。经实验证实,此层很薄,可以忽略。 因而可得如图所示的经简化的未反应核模 型。
液-液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 高温下的液-液反应,通常是指熔渣 -钢液之间的反应。例如:炉渣对钢 液的脱P脱S,渣中FeO对钢中元素的氧化,渣中氧化物向金属液中还原 等都属于液-液反应。
• 以直接合金化为例。氧化物代替铁合金直接进行钢的合金化,实质上是 渣中氧化物被钢液内组元还原的过程,当热力学条件合适时,渣中合金 元素的氧化物向钢液中还原的速度决定了该合金元素的收得率,因而需 要研究渣中氧化物的还原动力学,熔渣中氧化物向钢中还原的过程一般 包括渣中组元传质,界面化学反应和钢种组元传质等几个环节,其中, 最慢的环节限制了总过程的进行。所以,渣钢间氧化物还原动力学研究 的重点是搅拌条件、反应温度、渣和钢成分对还原速度的影响,并利用 数学模型分析确定总过程的限制性环节。
串联反应中总的阻力等于各步骤阻力之和。
◆ 总反应的速率等于达稳态或准稳态时各步骤的速率。
5
1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 冶金反应动力学特点
在同一相内进行的反应称为均相反应,而在不同相间发生的反应 则称为多相反应。
(1)反应物向反应界面扩散;
多基 相本 反环 应节
(2)在界面处发生化学反应,通常 伴随有吸附、脱附和新相生成; (3)生成物离开反应界面;
重要结论
• 当温度较低时,界面化学反应是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 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反应的阻力迅速降低,而产物层内的扩散阻 力却急剧增大,内扩散是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 一般情况下,气相边界层的外扩散阻力比较小,不会单独成为限制 性环节。
五、液—液相反应动力学 1. 液—液相反应的基本规律——双膜理论

图13-1 气(液)—固反应模型示意图
未反应核模型的反应步骤为: (1)还原气体A通过气相边界层向矿球表面扩散,即外扩散;
(2)气体A通过多孔的产物层向反应介面扩散,同时铁离子也通过产物 层向内部扩散,称为内扩散;
(3)在反应界面上气体A与铁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其中包括还原剂的 吸附和气体产物的脱附; (4)气体产物通过固体产物层向矿球表面扩散;
宏观动力学
冶金过程速率及机 理的研究要求在化 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上,研究流体的流 动特性、传质和传 热的特点等对过程 速率的影响,这部 分内容又称为宏观 动力学。
3
反应阻力
◆ 冶金反应通常由一系列步骤组成。 ◆ 每一步骤都有一定的阻力。 ◆ 对于传质步骤,传质系数的倒数 1/kd相当于这一步骤的
冶金中非均相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气 /固


吸附、金属氧化、硫酸盐及碳酸盐的分 解、硫化物的焙烧、氧化物的还原等
液 /固
气 /液 液 /液 固 /固
熔化、溶解、结晶、浸出、置换沉积等
转炉吹炼、气体的吸收、蒸馏等 溶剂萃取、炉渣/金属(锍)反应等 烧结、固相中的相变等
7
二、冶金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研究冶金反应动力学主要是确定反应速率。反应的总 速率取决于各个环节中最慢的环节,这一环节称为限 制性环节。 限制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限制 环节可能发生相应变化。 限制性环节的理论表述可以反映整个冶金反应的动力 学特征。
二、水模型模拟研究方法
1.混匀时间的测定
(混匀时间的研究分为冷态和热态两类,冷态研究通常在水模型中进行,热态研究是在冶金容器 内的钢液中加入示踪剂来测量混匀情况。) (1)电导法 将KCl溶液瞬时注入水模型容器内的水中,连续测量水中的电导率变化,直至电导率稳定时即为 完全混匀时间。 (2)PH法 试验时在水中加入H2SO4做示踪剂,以确定混匀时间。
经界面反应转变为产物 ,其浓度为Ci(A)
当其扩散到界面时,浓 度下降为Ci[A] 组元A在金属相的浓度 为C[A]
整个过程由串联的三个步骤构成,每一步的速率表达式为:
熔渣中的扩散通量为
界面化学反应速率为
钢液中扩散通量为
一般情况下,高温冶金过程的介面化学反应速度很快,
可以认为处于平衡态,界面浓度趋于平衡浓度,即有
双膜理论认为:在两种流体界面两侧,由于 摩擦力的作用,各存在一层静止不动的液体 “薄膜”,不管相内流动的湍动程度如何, 由于膜的抑制,湍流无法到达两相界面。各 相中的传质独立进行,互不干扰。
虽然这种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但由于双膜理论数学描述简单,直 观,仍然广泛地应用于液—液相反应动力学描述。
下图为渣钢两相反应的双膜理论示意图。 然后产物离开界面向渣 内部扩散,其浓度下降 为C(A)
阻力。 ◆ 对于界面化学反应步骤,反应速率常数的倒数l/k,相当 于化学反应步骤的阻力。
◆ 对于任意一个复杂反应过程,若是由前后相接的步骤串
联组成的串联反应,则总阻力等于各步骤阻力之和。
◆ 若任意一个复杂反应包括两个或多个平行的途径组成的
步骤,则这一步骤阻力的倒数等于两个平行反应阻力倒 数之和。
4
稳态或准稳态处理方法
一、冶金动力学冷态模拟方法
模拟法是认识冶金过程动力学规律,掌握冶金操作参数的有效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