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章末综合检测(三)

章末综合检测(三)

章末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

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

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坡度C.海拔D.坡向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3.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区()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

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山东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

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龙川江河谷、高黎贡山东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2020·安庆模拟)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

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局部已变成了森林。

据此回答4~6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夏季生长、开放,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6.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解析:第4题,该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第5题,苔原带植被在夏季生长、开花,花呈杯型,应该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光照,则B正确、C错误;植物吸收水分主要通过根系,而不是花,则A、D错误。

第6题,“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说明影响因素是纬度,即气温。

而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局部已变成了森林,说明这是气温升高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答案:4.A 5.B 6.C(2018·高考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7~8 题。

7.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8.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解析:第7题,甲地海拔约为1 000 m,位于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地带,为草原景观,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山腰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景观,云杉林往上形成高山草甸、高山积雪景观,A正确。

乙地位于天山山脉北面的准噶尔盆地中,附近是荒漠景观,B错;丙地海拔为3 000~5 000 m,处于终年积雪区,观察自然景观的海拔越来越低,与图1不符,C错;丁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地形封闭,湿润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故天山山脉南坡没有云杉林分布,D错。

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图1景观的观测地点在甲地,甲地所在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腰地带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带。

答案:7.A8.C下图示意我国30°N附近某河谷山坡聚落分布及植被随海拔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9~11题。

9.该山地海拔2 000~2 800 m地段内聚落数量多,其原因主要是()A.气候湿润,地势和缓B.水源充足,光照充足C.气候温凉,交通便利D.地势高,免受洪水侵袭10.该地随海拔的变化依次出现干旱灌木、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垂直分异规律11.调查发现该河谷地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的林线比15年前下降了几十米,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A.气候变暖B.河流改道C.修筑梯田D.人工育林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海拔2 000~2 800 m地段,分布有针叶阔叶混交林,说明气候较湿润,该地段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和缓,A对;远离河流,水源不够充足,光照条件无法确定,B错;位于河谷坡地,交通受限,C错;虽能免受洪水侵袭,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

故选A。

第10题,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形、土壤及气候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沿山坡出现了垂直变化,但干旱灌木出现的位置海拔最低,且接近河流,不符合垂直分异规律。

图中所示现象出现在较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内,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

故选C。

第11题,该河谷地带,若气候变暖,河谷气温升高,会使干旱区面积扩大,林线会升高,A 错;河流受山地束缚,不易改道,B错;修筑梯田、毁林开荒会导致树木减少,林线上升,C错;15年间,林线下降几十米,说明林地覆盖范围增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这种短期内的变化最有可能是人为所致,D对。

故选D。

答案:9.A10.C11.D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

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但是在横断山区却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下图所示)。

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

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影响而反常的部位,以及该部位植被的坡向差异。

(4分)(2)分析在未受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

(6分)(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

(6分)(4)分析东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

(6分)解析:(1)依题意,正常状态的垂直自然带是由山谷向上依次分布着乔木-灌丛-草甸,而图示3 100米以下与此分布相反,则反常部位位于3 100米以下。

图示3 100米以下东西坡植被基本没有差异。

(2)比较3 100米以上东、西岸植被及其分布,即可看出差异;注意图中告知西岸为阴坡、东岸为阳坡,则两岸最大差异是光照不同,导致土壤中水分差异,从而影响植被。

(3)基带要满足两个特征:首先要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时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最下部植被带;注意材料中“是地区代表性植被”一词的含义。

(4)干旱小叶灌丛体现的是水分少的特征,则可从谷底干旱原因角度分析。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以下部位(或3 100 m以下部位)。

东西两坡几乎没有差异。

(2)西岸同类植被比东岸生长要好;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影响条件下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发育满足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而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要求,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西坡降水量差异小;但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阿拉斯加东南部有一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下图),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铁杉和云杉,林下是苔藓铺就的厚厚地毯;林间1.4万条河流为鲑鱼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鲑鱼在逆流而上产卵的过程中,会被它的天敌棕熊捕捉后带回森林。

在鲑鱼较多的时候,棕熊在8小时内可以带回40多条鲑鱼;棕熊一般只会吃掉鲑鱼比较容易积蓄脂肪的部位而不吃其他部位。

在温带雨林附近的海域,磷虾和鲱鱼云集;每年夏季,大量座头鲸从夏威夷海岸迁徙到这里。

1950年以来,阿拉斯加东南部的温带雨林被大规模“清场伐木”(即将砍伐地带内的树木全部砍伐)。

未被砍伐的森林里有各种树龄的树木,大树衰老倒下的地方,太阳光能够射进森林内部,小树可以茁壮成长;但在清场砍伐地带再统一栽种树木一段时间之后,林下无法生长苔藓、灌木,如同荒地;河里的鲑鱼也大量减少。

要恢复到砍伐前的状态,至少需要200年。

(1)分析阿拉斯加东南部温带雨林区降水较多的原因。

(6分)(2)在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云杉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的云杉的生长速度快3倍,请分析其原因。

(4分)(3)分析阿拉斯加东南部温带雨林附近的海域磷虾、鲱鱼云集的原因,并说明每年夏季大量座头鲸从夏威夷海岸迁徙到这里的原因。

(8分)(4)分析清场砍伐再统一栽种树木一段时间之后,林下难以生长苔藓、灌木的原因。

(6分)解析:(1)该地温带雨林区降水较多的原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鲑鱼经过地区能够获得营养物质,可得出营养物质为影响云杉生长的重要因素。

(3)分析磷虾、鲱鱼云集的原因,应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入手。

座头鲸夏季从夏威夷海岸迁徙到该处的原因可以从夏季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自然环境的差异方面分析。

(4)苔藓、灌木的生长需要光照,高低不一的自然生长树木能够为其生长提供光照,而统一种植的树木生长条件相似,高度基本一致,使苔藓、灌木缺少光照条件,同时树木砍伐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苔藓、灌木的生长。

答案:(1)位于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且位于(海岸)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有鲑鱼经过的河流沿岸,棕熊出没多,棕熊的排泄物多;棕熊吃剩的鲑鱼身体腐烂分解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肥料。

(3)磷虾、鲱鱼云集的原因:流经阿拉斯加东南部的众多河流,从温带雨林区挟带丰富的养分注入大海,这些养分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获得了大量的饵料,磷虾又将鲱鱼吸引到此。

座头鲸大量集聚的原因:这里丰富的磷虾、鲱鱼吸引座头鲸来觅食,而且该海域所处纬度较高,夏季水温较凉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