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2.嗜酸性变 一般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散在于肝小叶内。镜下观察:肝细胞胞质水分脱 失,浓缩,肝细胞体积变小,HE染色见胞质嗜酸性 增强,呈均匀致密的深红色。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二)肝细胞坏死 是肝细胞重度水肿基础之上发生溶解性坏死。
因溶解性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其可呈现不同的 特点,具体为: (1)点状坏死:是指坏死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状坏死: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处肝细 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镜下观察:①变性广泛而坏死轻微,见肝细胞广 泛细胞水肿性变性,以肝细胞胞质疏松样变和气球 样变为主;仅见散在的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② 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拥挤,肝窦受压而变 窄,肝细胞内可见淤胆现象。③在汇管区及肝小叶 内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黄疸型肝细胞坏死稍多, 毛细胆管腔中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HAV),乙型 (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和庚型(HGV)6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引 起发病和导致的病变,取决于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机体 的免疫功能状态,或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或通过细 胞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 (五)增生 ➢ 1.间质反应性增生 ①库普佛(Kupffer)细胞增
生,并可脱入窦腔内变为游走的吞噬细胞,参与 炎细胞浸润;②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参 与损伤的修复; ➢ 2.小胆管增生 汇管区内或大片坏死灶内可见小 胆管增生。
➢ 3.纤维组织增生 长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内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肝小叶原有的结 构,发生肝硬化。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3)桥接坏死:是指在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 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的互相连接 呈带状的坏死,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4)大片坏死:是指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 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 (三)炎细胞浸润 ➢ 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散在性或灶状浸润于
(二)重型肝炎 是最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较少见。根据发病的
缓急及病变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急性中兴和亚急性 重型两种。 1.急性重型肝炎 少见,起病急,病程短,病变发 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上称为暴发型肝炎或恶性 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1)病理变化:肉眼观察:①肝体积明显缩小,重 量可减轻,以肝左叶更明显。肝被膜皱缩,质地柔 软。②切面呈黄色或红褐色,部分区域呈红黄相间 的斑纹状,又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 缩。镜下观察:①坏死广泛而变性轻微,见肝细胞 广泛而严重的弥漫性大片坏死,仅残留网状支架; 仅小叶周边部残留少许变性的肝细胞。②肝窦明显 扩张充血,甚至出血。③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④ 肝小叶内及汇管区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 性细胞浸润。⑤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1)轻度慢性肝炎:①主要病变:肝细胞点状坏 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②肝小叶界板:无破 坏,小叶结构清楚。③汇管区:慢性炎细胞浸润, 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 (2)中度慢性肝炎:①主要病变:肝细胞变性坏死 较明显,有中度碎片坏死,出现特征性的桥接坏 死。②肝小叶界板:无明显破坏,肝小叶内有纤维 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征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的变质性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 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一)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 为最常见的病变,镜下观察:见肝细 胞为中重度水肿改变的表现,呈胞质疏松样变或气 球样变。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肝小叶内或汇管区。 ➢ (四)肝细胞再生 ➢ 坏死的肝细胞由邻近的肝细胞通过再生而修复。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较深,可见 双核。再生的肝细胞可沿原有网状支架排列。如 肝细胞坏死严重,原肝小叶内的网状支架塌陷, 再生的肝细胞则呈团块状排列,称为结节状再生 。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 病程持续在半年以上者即 为慢性肝炎。引起发生的因素很多,如感染的病毒 类型,机体免疫反应状态,治疗不当,营养不良, 饮酒或服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等。目前学者们注意 到感染HCV时,由慢性肝炎转为肝硬化的几率极高, 与最初肝的病变程度无关。因而慢性肝炎的病原分 型更为重要。根据慢性肝炎的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程度,其分为以下三型:
病理学基础
第六章 常见疾病 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学习目标
➢ 掌握
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 熟悉
急性肝炎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概念
➢ 是指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 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 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厌油腻,乏力,肝大,肝 区疼痛和肝功能障碍等。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2)病理临床联系:因肝肿大引起肝区疼痛或压 痛。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血清 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肝功能异常,严重者有 黄疸。
(3)结局:大多在半年内可治愈,但乙型、丙型 肝炎往往恢复较慢,其中乙型肝炎有5%~10%,丙 型肝炎有70%可转变成慢性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一)普通型肝炎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最常见,又分黄疸型和
无黄疸型。我国以无黄疸型肝炎居多,其中大部分 为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的病变略重,病程较短, 多见于甲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1)病理变化:肉眼观察:肝脏肿大,质较软, 表面光滑。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3)重度慢性肝炎:①主要病变:肝细胞坏死严重 且广泛,有重度碎片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②肝 小叶界板:破坏明显,纤维间隔增生明显并分割肝 小叶结构。③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结局:晚期逐渐转为肝硬化。若发生新鲜的大 片坏死,即转为重型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