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第一部分:预习导航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2、简单的介绍作者3、给生字注音萌.发(),孕.育(),,载.途(),翩.然()三年五载.(),草长.莺飞(),销声匿.迹()4、解释下列词语(1)翩然:(2)孕育:(3)次第:( 4)载途:(5)销声匿迹:(6)周而复始:(7)草木荣枯:(8)年年如是:第二部分:自主探究1、激趣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2、整体感知(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找出下面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
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第三部分:归纳提升1、精读6--10自然段。
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
看哪个小组到前面来讲的细致、准确。
(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3、片段练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300字左右)第四部分:布置作业1、继续修改课堂习作。
2、再读《大自然的语言》,整理谚语在积锦本上。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第一部分:检测上节课所学1、抽生字、解词若干2、本文的说明顺序第二部分:自主探究(一)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步骤提示:1、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细读课文,自主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标记其作用。
3、小组交流、讨论、汇总4、班级展示(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教师导学: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的词语。
方法提示:1、自主完成,在文中找出后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汇总3、班级展示4、注意表达时口齿清楚,条理清晰。
第三部分:归纳提升(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运用了____ ____、_____ _ ___、____ ____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
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积累优美语句在积锦本上。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第二部分,第3小题: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
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描述物象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阐明意义本质(二)第三部分答案(1)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2)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3)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从主要到次要。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一)第二部分第二题答案: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
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
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
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二)第三部分答案(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1.B A C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5.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奇妙的克隆》“自主互动高效”教学案学习目标:主备人:王玲玲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习时间:1课时资料链接:“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一、预习导航1.给加点的字注音:遗骸蟾蜍褶皱劫难追溯天衣无缝鸟臀目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
发现问题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二、自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2.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可以小组合作,展示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3.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