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理论界:“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 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是游戏?”;“说 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 在为老师而游戏”
实践界:“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 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 “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 段?”“怎样才算做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二)过渡环节中游戏因素的运用
一、什么是游戏?

(一)词源学考察 1、“游” 游字的本来面目是“斿”(liu或you音),据文字演变史来 看,是在秦朝小篆出现时,加了三点水,变成“游”字; 按甲骨文解释,“斿”字“象子执旗之形”“子”为幼儿, 而幼儿举着旗子干什么,甲骨文专家没有进一步揭示和解 释。 另有说“斿”为旗子上的飘带,有游动的含义。如《汉书》 注解此字为:“斿,旌旗之流,随风摇动也”。汉许慎 在《说文解字》中也解为““斿,旌旗之流也。”从流动、 游动的含义,引申出“出游”、“游览”等含义。 从字源和古人对“游”字的应用来看,游是有根的动荡或 飘荡,轻舞飞扬,强调其轻松和动感,但与根源不弃不离, 不是断了线的风筝飘荡出去再也不能收回。


(三)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类游戏


1、幼儿按自己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 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 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 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 及的探索与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是一种非功 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2、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 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手段性游戏”。它以游戏为手段, 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一、游戏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1、从活动本质上看,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 的活动 2、从活动的目的看,二者是一致的 3、从活动内容上看,二者也是一致的
基于二者儿童发展这个目的上的一致性, 谋求二者紧密结合实为必须也很必要。

(二)“游戏的教育化”与“教育的游戏化”




2、“戏 ” “戏”字古代为“戲”。与虎、豆、戈有关系。在古代豆为一种盛肉 的容器,如《国语吴语》:“觞酒、豆肉、箪食”;戈为兵器,在 豆上摆上虎头,再在旁边摆上兵器,恰似古人的祭祀仪式。
“戲”古音可读为“hu”。古人常用的感叹词“呜呼”就是从“於戲” 变形而来,而形变音不变,这个“戲”或许含有当时祭祀的呼喊如 “虎”的意思,也或许正是“戲”字最原始的读音。 “戲”字还可读“hui”音"。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威, 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其从虎从戈,戈为武器,故与军与兵有关, 从虎,言其威武。这种读法寓意为军中将帅之大旗,如《汉书灌夫 传》:驰入吴军,至戲下“。后来这个字被“麾”取代。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读“xi”,现在无从考证。但“戲”从庄严、神圣、 威人的通达和辩证。
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我们想让幼儿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游戏与教学的并列。通过保证教学之外充足的自发游 戏时间来实现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巩固和新经验的获取。
三、非游戏活动的游戏化


(一)教学活动中游戏因素的运用 1、与主题结合的区角活动中游戏的运用 2、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的运用 (二)过渡环节中游戏因素的运用

(3)结束阶段

活动领域:小班语言 活动内容:分享阅读《小海龟》 教学游戏:“我是小海龟” 游戏环节实录:这是一次语言活动,活动的前面部分以教师讲述为主,教 师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幼儿作答,故事讲完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体 育游戏,幼儿模仿小海龟爬行。教师准备了塾子,自制乌龟壳4个,被邀请 到的幼儿背着乌龟壳的道具,从教师布置好的“通道”上爬过,每次请4 名幼儿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游戏,完成任务的幼儿获得拓贴奖励。


案例1:从“玩水游戏”到“纸张的特性”
在一次玩水游戏前,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纸张, 建议幼儿将纸折成小船去玩玩水游戏(大多数幼儿在选择 纸张时喜欢选择一般的色纸,一是颜色好看,另一个原因 就是色纸薄,好折)。结果,有的孩子的小船很快就烂掉 了,有的孩子的小船坚持了一段时间也烂掉了,有的小船 却一直漂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嘛呢?于是从这个问题, 引发了一个教学活动:《纸张的特性》。通过这个教学活 动,幼儿知道了不同纸张的吸水性是不同的,要在水里玩 开小船的游戏,应该选择不太吸水的纸张折小船。
例如,在活动区活动时,配班教师照看在 其他活动区自由游戏的幼儿,主班老师在 数学区让分批前来的幼儿完成数学练习, 根据每个幼儿的情况进行个别化辅导。

2、集体教学活动中游戏的运用

(1)开始阶段
(2)进行阶段 (3)结束阶段


(1)开始阶段

案例:生动有趣的点名活动
点名时,老师用缓慢柔和的语气对孩子们说: “今天,兔妈妈和大灰狼争着要给小朋友点名。 乖孩子的名字,小兔妈妈会用最温柔、最好听的 声音念出来;还没有坐好的小朋友的名字,大灰 狼就用凶巴巴的声音念出来。”幼儿一听,都安 静坐好,惟恐大灰狼用凶巴巴的声音念出自己的 名字。点名后,老师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 兔妈妈要教小兔一个新本领,就是„„”幼儿心 情愉快地进入了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情境。


在为学习“7的组成”而设计的游戏角,几个孩子 在打保龄球,“我打中了4个”,“好,还剩1个, 我打中了6个”,“你不行,只倒下了2个,还剩5 个”——老师招呼洗手吃点心,一个幼儿对另外 一个幼儿说,“等一会我们再来玩。”

操场上一群戴着头饰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 行着“小兔采蘑菇”的游戏,研究者问:“你们 在玩啊?”一个幼儿回答:“不,我们不在玩, 我们在做游戏。”但同一个幼儿在这一活动结束 后的自由时间里拿来了小兔的头饰说:“我们来 玩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好吗?”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途径

(一)理论要义
(二)实践困惑 (三)实践路径


(一)理论要义



从幼儿园实践存在的两种游戏形式看,我们要落实“以游 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一方面要保障幼儿自发开展的游 戏活动(本体性游戏)时间;另一方面也要让幼儿在游戏 化教学(手段性游戏)中得到更多地游戏体验。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在幼儿园教育 中完全采用直接控制的方式,对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局限 性。因此,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就是将教学 的组织结构偏向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而且年龄越小,越 偏向于此。 为了让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有更多地游戏体验,活动的组 织结构应偏向开放的低结构,并应体现如下特征:1、目 标对幼儿是隐蔽的(教师的心中是清楚的);2、教师的 要求尽可能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内容是幼儿感兴趣并力所 能及的);3、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诱导幼儿自己 去发现知识);4、不急功近利和过于追求结果(应重在 过程体验)
我们之所以要用游戏来涵盖这两类活动,目的是强调游戏 对年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意义,避免过于严肃的教学。但从 活动本体性特征看,手段性游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只是教育教学的游戏化,可称之为游戏化教学。

(四)手段性游戏的两种表现形式



1、游戏和教学的结合 它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的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与教师 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相继关系。即教学生成游戏或游戏生 成教学。 2、游戏和教学的转化 它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对幼儿施教的过程转变为教 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 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 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主动为被动。 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 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教师控制越多,幼儿的 自由度越低,教学的游戏体验就越弱。

(2)定向探索性游戏

案例: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说:桌子上有许多木块,你们自己去 玩玩,玩过以后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 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幼儿在经过了探索以后告诉老师和小 朋友:“我把木头放在地上,用石头砸; 放在桌边用东西敲,它都不断,木头很 牢。”


(3)工作

教师在活动区投放某种操作材料,要求幼 儿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对幼儿进 行个别化的辅导。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活 动的性质就是工作。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 组织与实施
刘智成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邮箱:zhchliu666@.
来自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困惑

“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 第16条;《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第21条第6款;《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2001)总则第5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 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第8条。
(一)教学活动中游戏因素的运用


1、与主题结合的区角活动中游戏的运用 区角活动性质(见下图)
发现学习 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
自由游戏
定向探索 性游戏
工作
(1)自由游戏

案例:新的颜色从哪里来?
一个幼儿正在用颜料盒画笔在纸上随意涂 抹颜色。在不经意的涂抹间他用红、黄两 色在纸上创造出了一个橙色的点。但是, 他并没有注意到纸上的颜色和他所用的颜 色不同。
(2)进行阶段

活动领域:小班语言
主要活动过程:师幼见面打招呼,简单的问候之后,老师带小朋友做了热身活 动《follow me》,伴随着英语儿歌小朋友们卑肩、捶背、蹿起、揉膝。接着 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关于天气的律动,然后教师带着小朋友复习了前 面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英语小儿歌,伴有节奏和动作,表现好的幼儿获得了一 颗彩虹糖作为鼓励。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幼儿对up、down、stop、walk 这四个单詞的理解。教师利用自己的身体,用手指从脚“走”到头(up),又从 头"下”到脚(down),然后和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一方是机器人,一方是握有遥 控器的权器人的主人。教师随手拿起幼儿数学操作盒在地上搭起了台阶,拿 一张“robot”的单词卡片给幼儿演示上、下、走、停;又用表演台、小椅子 搭成了楼梯,让个别幼儿亲自体验上、下、走、停。然后教师引出了一个新 短语"turn around",他轮流抱着几个幼儿在地上转圈。最后是跟随教学视频 做律动,2次之后,不少幼儿都觉得非常好玩,请老师再带着玩一次,在第3次集 体律动后活动结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