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制彩色汤圆
幼儿的游戏体验
例如: 一个教师以“找朋友”(算式找答案)、“开火车”(数
字接龙)、“跳格子”(单双数)等多个精心设计的游戏, 组织了一次教学活动,形式热闹,但孩子并不愉快。活动 结束时孩子们说,“现在我们可以玩了”。
一个中班教室门口的家园之窗,贴了一张“一周活动安排 表”,以语言游戏、数学游戏、体育游戏、科学游戏、音 乐游戏等概括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列出了具体游戏活动 的名称。但这个班上的孩子却说,“幼儿园没意思,玩的 时间也没有的”。
的活动 2、从活动的目的看,二者是一致的 3、从活动内容上看,二者也是一致的
基于二者儿童发展这个目的上的一致性, 谋求二者紧密结合实为必须也很必要。
(二)“游戏的教育化”与“教育的游戏化”
1、“游戏的教育化” 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
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 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 功能。
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 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 及的探索与创造。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是一种非功 利的活动,因此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2、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组织的教学活动 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手段性游戏”。它以游戏为手段, 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我们之所以要用游戏来涵盖这两类活动,目的是强调游戏 对年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意义,避免过于严肃的教学。但从 活动本体性特征看,手段性游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只是教育教学的游戏化,可称之为游戏化教学。
(四)手段性游戏的两种表现形式
1、游戏和教学的结合 它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的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与教师
引发了一个教学活动:《纸张的特性》。通过这个教学活
动,幼儿知道了不同纸张的吸水性是不同的,要在水里玩
开小船的游戏,应该选择不太吸水的纸张折小船。


案例2:从“蔬菜王国”到“彩色汤圆”

在“蔬菜王国”的主题中,幼儿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蔬
菜,并发现蔬菜汁可以染色,引发了幼儿强烈地好奇心,
在老师和保育员阿姨的帮助下,他们在“烹调区”开始自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在幼儿园教育中完 全采用直接控制的方式,对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就是将教学的组织结构偏向 开放的低结构的活动,而且年龄越小,越偏向于此。
为了让幼儿在游戏化教学中有更多地游戏体验,活动的组织结 构应偏向开放的低结构,并应体现如下特征:1、目标对幼儿 是隐蔽的(教师的心中是清楚的);2、教师的要求尽可能转 化为幼儿的需要(内容是幼儿感兴趣并力所能及的);3、尽 可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诱导幼儿自己去发现知识);4、不 急功近利和过于追求结果(应重在过程体验)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 组织与实施
来自理论与实践的两种困惑
“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 第16条;《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第21条第6款;《幼儿园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2001)总则第5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 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第8条。
理论界:“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 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是游戏?”;“说 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 在为老师而游戏”
案例1:从“玩水游戏”到“纸张的特性”

在一次玩水游戏前,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纸张,
建议幼儿将纸折成小船去玩玩水游戏(大多数幼儿在选择
纸张时喜欢选择一般的色纸,一是颜色好看,另一个原因
就是色纸薄,好折)。结果,有的孩子的小船很快就烂掉
了,有的孩子的小船坚持了一段时间也烂掉了,有的小船
却一直漂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嘛呢?于是从这个问题,
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相继关系。即教学生成游戏或游戏生 成教学。 2、游戏和教学的转化 它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对幼儿施教的过程转变为教 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 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 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主动为被动。
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 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教师控制越多,幼儿的 自由度越低,教学的游戏体验就越弱。
实践界:“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 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 “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 段?”“怎样才算做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游戏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游戏与教育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1、从活动本质上看,二者是两种不同性质
在为学习“7的组成”而设计的游戏角,几个孩子在 打保龄球,“我打中了4个”,“好,还剩1个,我打 中了6个”,“你不行,只倒下了2个,还剩5个”— —老师招呼洗手吃点心,一个幼儿对另外一个幼儿说, “等一会我们再来玩。”
操场上一群戴着头饰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 “小兔采蘑菇”的游戏,研究者问:“你们在玩啊?” 一个幼儿回答:“不,我们不在玩,我们在做游戏。” 但同一个幼儿在这一活动结束后的自由时间里拿来了 小兔的头饰说:“我们来玩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好 吗?”
2、“教育的游戏化” 这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
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 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三)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类游戏
1、幼儿按自己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 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本体性游戏”。它以游戏本身为目
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途径 (一)理论要义 (二)实践困惑 (三)实践路径
(一)理论要义
从幼儿园实践存在的两种游戏形式看,我们要落实“以游戏为 基本活动”的理念,一方面要保障幼儿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 (本体性游戏到更多地游戏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