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一、单元教材概览(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着重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和有机合成材料。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
但本单元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都是极其重要的。
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涉及面广,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广泛联系,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加深、扩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
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物质的观点。
如通过调查、探究,使学生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染和食物霉变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
将化学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二)本单元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单元属于《新课标》中“五、化学与社会发展”的部分内容,其基本要求为:1.首尾呼应,突出一个“理念”。
新教材力求阐述并强化“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理念,因此,这一理念从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开始,至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结束贯穿始终。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2.完善体系,突出一个“发展”。
《新课标》力求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上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对化学在材料、能源及环境上的重要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是对本主题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夯实基础及构建化学知识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需要。
3.扩展应用,突出一个“提高”。
本单元同时还是对“元素、物质分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一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新材料”等许多内容的扩展与应用。
无论是知识内容的理解还是调查研究、科学探究等能力,对学生均提出更高要求。
(四)本单元各课题间的关系从内容上看,本单元各课题间相对独立。
课题1与课题2分别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的重大贡献。
课题3则从材料发展的概况,家庭、社会中使用的塑料制品、纺织用品、橡胶制品的情况,“白色污染”问题,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说明合成材料使用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从课程标准上看,本单元各课题应达到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感受、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所起得重要作用,以及一些物质在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五)本单元内容的特点1.从教材内容上看。
本单元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与应用的范畴,但它涉及面广,且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因此,要真正认识本单元内容对学生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影响,认真研究教学素材。
2.从教学要求上看。
虽然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教学要求不高,但教学中不能把本单元当成“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可讲,可不讲,可多讲,可少讲。
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不能单纯靠教师“生动的灌输”来完成教学任务。
3.从教学方法上看。
教材给出了6个拓展性资料、4个课堂讨论题、3个课外调查与研究、2个活动与探究、28幅精美的图片与4张表格,使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认识新知识。
因此,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现有资源,避免死记硬背,又要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挖掘新素材,力求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还要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二、知识结构透视(详见第3页)三、单元目标聚焦(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
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氨基酸、淀粉等物质对生命活动具有的重要意义。
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物质有损身体健康。
2.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是供能物质,并会简单的计算供能物质为人体提供的能量大小。
3.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及钙、钠、钾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人类是如何摄取营养元素的。
4.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5.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与研究,进一步形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初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的认识,初步学会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实验探究,以及对书中图片、表格的观察,初步学会从有关的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中,以及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有效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教与学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某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深刻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了解营养物质与某些元素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
3.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更加关注生产、生活的化学,创设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规律及联系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通过行动和研究,培养善于合作、勤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成功喜悦。
四、重点、难点扫描(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和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营养功能。
2. 认识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明确广泛的食物源与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3.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现状与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1. 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的营养功能或生理机能。
2.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3.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有毒塑料与无毒塑料的鉴别方法。
五、单元学情分析1.从本单元的内容上看,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并且通过学习《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就知识的难度而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因此,教学中难就难在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如何解决吸烟者低龄化、扩大化问题),使学生在情感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我知道”的自满情绪,激发深入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2.本单元内容涉及面广,容量较大,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会遇到一些困难。
教师教学中要突出:⑴揭示“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知识的内在联系;⑵教给学生“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分析事物的方法;⑶引导学生采用列表、建网络图等方法,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⑷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与有机高分子相关的化学式记忆,方程式书写,能量计算等问题融于乐学的情景中,以化解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3.通过前11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信息、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的基本能力,学习中更加渴望自主、合作与探究。
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地组织、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如进行课题2教学时,可让学生自编自演“小患者”、“小医生”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玩”中学化学。
六、实验与活动分析本单元共给出了6个拓展性资料、4个课堂讨论题、3个课外调查与研究、2个活动与探究、1个家庭小实验,28幅图片与4张表格。
对其中部分实验与活动教学建议如下:结合本单元3个调查与研究展开实践活动,可提前几天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展开社会调查和信息收集,上网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等等,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将收集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课堂上交流。
[活动与探究一]P99在填表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与有机小分子的概念、区别与联系,比较简单。
但要注意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多给与关注,促使这部分学生参与探究,体验成功喜悦;而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增加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如收集身边多种有机物制品,探究有机物具有哪些共性?),体验探究的乐趣,强化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二]P102服装面料的纤维种类与洗涤熨烫注意事项的探究。
使学生认识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了解它们的性能与用途。
建议补充毛线与腈纶线(或全羊毛与化纤服饰)的鉴别。
[家庭小实验]P106保鲜膜保鲜能力测试。
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并提出食物保鲜还有那些方法供学生课后思考讨论。
七、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2课时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课时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2课时单元复习 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怎样把本章知识网络化,怎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可用于本单元的单元测试。
)八、单元教学建议㈠本单元总的建议如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改变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高级思维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