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大直接来源:英国的本能主义心理学、法国队群体心理学、德国民族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桑代客提出三大学习规律:准备律(定势、心向)、练习律、效果律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的阶段: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认知失调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冲突。

第四章社会化一.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与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佐斌2.社会化的分类1)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生活自理技能;谋生技能2) 行为规范社会化道德规范;法律规范3) 社会角色社会化(角色: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4) 心理素质社会化基本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思考:如何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5) 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策;政治观念3.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与个性的统一性二.影响社会化的内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人的自主性因素外在因素:1社会文化的影响2家庭的特殊作用3学校4同伴群体5大众传媒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八阶段论(1)信任与不信任0岁-1岁(2)自主与怀疑2岁-3岁(3)创造性与内疚感4-5(4)勤奋与自卑6-12(5)角色统一与混乱12-18 (6)亲近与孤立18-25(7)创造力感与停滞感(8)自我整合和绝望65以上三.社会化的影响源本性说与教养说之争(1)遗传因素略(2)社会环境因素1. 家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

儿童在最初的生活中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直接接受父母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规定。

帕克的家庭系统:父母-儿童系统、婚姻系统、兄弟姐妹系统鲍默琳德研究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专断型、容忍型、权威型2.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学校成员习得并共同具有的和相互作用的,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的总和。

校园文化类型:1)物质文化外显层2)制度文化中间层3)精神文化内隐层3.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发生作用的原因:(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它是个人自由选择的,因此往往容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自己的语言、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流行的追求,构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3)同辈群体成员地位平等,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容易得到满足。

(4)同辈群体的交往对象是儿童进行社会比较是的参照对象,在比较中形成自我概念。

四.社会化的结果1.获得语言与认知能力。

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

2.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3.性别角色的获得美国学者R.赫什认为道德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进行道德判断;行动。

第五章社会态度一.理解态度应把握的三个方面:1.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倾向,对主体即将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2.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系,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核心,意向是方向。

3.态度与情感、意见、价值观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二.态度的基本特征1)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有所指向。

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4)态度的稳定性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6)态度的系统性个体各方面的态度是相互关联的,构成态度群。

三、态度的种类1一般态度和具体态度。

2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

3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

4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四、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持某种态度,例如:热情——推销)2)表达性(为了表达内心的价值,例如:亲善——助人)3)自我保护(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原本不会选择的态度,以防止他人的批评,例如:自负——自卑)4)认知(由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态度,例如:吸烟的各种影响——拒绝或喜好)五、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态度与行为出现不一致?1)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2)环境对态度的反作用3)态度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六.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形成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态度形成的阶段理论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2)知识3)家庭4)群体参照5)文化因素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态度改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七.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1)态度强度(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2)态度向中度(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3)态度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程度,涉及的是一种态度对个人的重要性问题)2、态度主体特性3、劝导说服力4、劝导情境的作用第六章社会知觉印象形成重大信息选择倾向(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性别、种类、外表吸引力(2)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3)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印象管理的一般方法:1)注重外形的包装2)满足角色期望3)注重礼仪特殊方法:等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第七章人际沟通一.沟通的概念1.沟通的定义:沟通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二.人际沟通的结构(1)信息源: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沟通目的:给他人提供信息;影响别人,使其态度改变;与别人建立某种联系或纯粹为了联系。

(2)信息:是沟通传递的内容,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3)通道: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沟通中影响力最大的,仍是面对面的原始沟通方式。

(4)信息接受者:接受来自信息源的信息的人。

(5)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过程。

在沟通中,沟通的每一方都在不断地将信息回送另一方,这种回返过程就称作反馈。

(6)障碍:在沟通的过程中,障碍时常发生。

(7)背景:沟通发生的情景。

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

它是影响沟通的每一个因素,同进也影响整个沟通过程的关键因素。

三.非语词沟通1.符号层面的非语词沟通2身体语言的沟通3副语言✧身体语言的特点:略广泛性、连续性、不受环境的限制和保密性、跨文化沟通、简约性。

✧身体语言沟通的类型:1目光与表情。

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

表情一般指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另一个可以实现精细信息沟通的身体语言途径。

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鼻、颊和嘴哀伤:眉、额、眼睛和眼睑愉悦:嘴、颊和眉、额2身体运动与接触沟通A.身体运动语言略B.触摸语言。

触摸被认为是人际交往最有力的方式。

人在触摸和身体搂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常常代表着深层的相互接受和融合。

3姿势与装饰姿势:与语言不同的是,一些姿势还是世界性的沟通语言。

装饰:任何有关自己的装饰,从发式、服饰、化装,甚至所携带的物品,都可以透露一个人的信息。

人际空间需要;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略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一节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基础人际吸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爱1.自我价值寻求的需要(一)自我价值感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更加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

人生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并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

那么,人的自我意识的保持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靠什么过程来实现呢?(二)社会比较人只有在找到了一个参照系,并确定了自己在这一参照系中的位置之后,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

其自身状态的不确定感越强,进行社会比较的需要也越强(L.Festinger,1957).一般情况下,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是与人们在各种自然特征(地域、年龄、种族等)和社会特征(态度、阶层、职业等)上相接近的人。

而社会比较的过程则是直接以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为基础。

同时,人们希望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宜。

2.安全感确立的需要○1生物安全感○2社会安全感3.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一方面,人需要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需要进行社会比较,因而需要与人共处,与人交往并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内省的经验,有无拘无束、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暂时远离和逃避别人。

第二节人际吸引规则1.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1)熟悉与人际吸引A.熟悉引起喜欢B.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2)空间距离对人际吸引的影响2.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1)才能A.才能与人际吸引B.犯错误效应(2)美貌与外在吸引力(3)个性品质3.相似规则相似会导致人际吸引,反过来喜欢也能引起相似性4.互补规则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5.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1)相似与互补的协同“米开朗基罗现象”(2)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第三节特殊的人际吸引---爱情1.爱情的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1)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八中爱情关系:无爱、喜欢、迷恋、空爱(2)爱情类型约翰.李的爱情类型: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友情之爱、现实之爱、激情之爱、奉献之爱。

2.爱情与喜欢鲁宾认为爱情是与喜欢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维度。

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第九章侵权行为1.侵犯的定义:侵犯行为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2.侵犯行为的分类a)从侵犯的方式上分言语侵犯—动作侵犯b)从侵犯的动机上分报复性侵犯—工具性侵犯c)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

3.侵犯行为成因(1)侵犯的本能理论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人生来就具有侵犯本能。

B.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2)侵犯的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同样认为侵犯源于个体内部。

(3)挫折-侵犯理论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替代性侵犯有两种类型:勤奋对象的替代和侵犯类型的替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