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重点(填空、名解、大题)

方剂学重点(填空、名解、大题)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清法: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

“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方剂的组成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败毒散功: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温脾汤功: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功用:悬饮。

2、水肿。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

妇人热入血室胞宫。

逍遥散组成: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各烧生姜薄荷。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肝郁脾弱血虚证。

半夏泻心汤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白虎汤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黄连解毒汤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导赤散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芍药汤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青蒿鳖甲汤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香薷散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小建中汤组成:芍药酒炒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证。

四逆汤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回阳救逆。

主:少阴病。

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炙甘草功用:益气健脾。

主: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

参苓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益肺。

主治:脾虚夹湿证。

归脾汤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

炙甘草汤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肾气丸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地黄饮子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牡蛎散主治:自汗,盗汗。

四神丸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泄。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

天王补心丹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安宫牛黄丸:邪热内陷心包证。

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越鞠丸组成:香附、川宆、苍术、栀子、神曲。

功用: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暖肝煎: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喘咳证。

桃核承气汤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

血府逐瘀汤: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温经汤功: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黄土汤功:温阳健脾,养血之血川穹茶调散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羚角钩藤汤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

镇肝熄风汤功用: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麦门冬汤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1虚热肺痿2胃阴不足证。

平胃散:组成: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五苓散: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茵陈蒿汤功:清热、利湿、退黄三仁汤功: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苓桂术甘汤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二陈汤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温胆汤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清气化痰丸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

健脾丸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方剂: 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 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治法: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 8 种八法: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调和营卫: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辛甘化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 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酸甘化阴: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 逆流挽舟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 制性存用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热结旁流但表现有“下利清水” ,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

11. 急下存阴急下存阴: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

如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12.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指用苦寒降泄,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是取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13.通因通用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证的一种治法。

如有的痢疾患者,见大便粘滞而频,量少而不畅,是内有实积使然,治可应用大黄等药物以泻下通滞除积,使邪去利止。

亦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

14.脾约脾约:出自《伤寒论》,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而受约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肠道是却津液之滋润而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的病证。

《注解伤寒论》云:“约者,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

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代表方为麻子仁丸。

15.肝脾不和肝脾不和:指由于肝气偏亢,疏泄不畅,影响肠胃的功能,而肝脾不和出现肝木与脾土失却协调的病理变化,如胁痛、胸闷不舒、胃脘疼痛、饮食减少等病证,称为“肝脾不和”。

16.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辛开苦降:辛开苦降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这种治法称为“辛开苦降”法。

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17.苦寒直折法:针对火热毒盛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火热毒盛充斥苦寒直折法:苦寒直折法三焦,直需泻火解毒,集多种苦寒之品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18.大头瘟: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证,是由于风热疫毒大头瘟:大头瘟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壅滞不通,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焮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