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主要内容2016-04-07 北海日报《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已于2016年1月12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等相关规定,现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予以公布。
北海市规划局2016年4月6日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一、编制目的为贯彻国家和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导城镇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城乡统筹,以及全面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北海城市发展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为北海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所辖的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三个市辖区和合浦县的全部行政辖区用地。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辖海城、银海和铁山港三区陆域和沿海0米等深线以上滩涂用地,及涠洲、斜阳二岛陆域及部分海域用地。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海城区全部行政辖区用地,银海区侨港镇和银滩镇全部行政辖区用地及福成镇的部分用地。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为2030年以后。
四、城市性质、职能与目标1、城市性质国际性滨海旅游宜居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西南沿海重要门户和临港工贸城市。
2、城市职能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及海洋产业集聚基地;面向东盟、服务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清洁型物资运输及以国际旅游为主的地区性重要港口;广西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
3、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构建面向东盟、服务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和衔接2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将北海市建设成为“国际度假胜地、生态休闲智城、特色文化名城、开放宜居珠城”。
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规划近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远期(2030年)总人口为32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
2、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一区、一带、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区”为北海城市功能核心区,包括北海市辖三区、合浦县城、党江镇和闸口镇。
是北海市区域竞争的核心载体。
“一带”为依托广西滨海公路等沿海区域交通走廊和城市快速路系统形成的东西沿海城镇发展带,串联市域南部廉州湾和铁山港湾两大湾区,涵盖北海市中心城区(主城区)、铁山港城区、合浦县城、西场镇、南康镇、山口镇等沿海城镇,为对接区域职能重点和优先发展地区,也是城市展示滨海特色,建设滨海旅游宜居城市、临港工贸城市的重要支撑。
“三轴”为依托兰海高速、玉铁高速和贵港-合浦高速三条区域交通通道形成的三条市域主要城镇发展轴。
“多点”即在区域交通干线沿线,结合城镇发展基础、产业发展**及服务带动能力,规划包括西场镇、石康镇、南康镇、福成镇、公馆镇、山口镇和涠洲镇等城镇在内的重点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或旅游服务,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3、市域城镇等级市域城镇规模等级规划为六级。
100-150万人(II类大城市):共1个,即北海市中心城区(主城区);20-50万人(II类小城市):共2个,分别为合浦县城、铁山港城区;5-10万人:共3个镇,分别为西场镇、山口镇、石康镇;2-5万人:共5个镇,分别为福成镇、南康镇、公馆镇、白沙镇、营盘镇;1-2万人:共3个镇,分别为党江镇、沙岗镇、常乐镇;1万以下:共7个乡镇,分别为闸口镇、石湾镇、涠洲镇、乌家镇、沙田镇、星岛湖乡和曲樟乡。
4、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为五类。
综合型城镇:共3个,分别为北海市中心城区(主城区)、铁山港城区、合浦县城。
工贸型乡镇:共6个,分别为福成镇、南康镇、西场镇、公馆镇、白沙镇、石康镇。
农贸型乡镇:共8个,分别为党江镇、沙岗镇、乌家镇、闸口镇、沙田镇、石湾镇、常乐镇、曲樟乡。
商贸型乡镇:共2个,分别为山口镇、营盘镇。
旅游服务型乡镇:共2个,为涠洲镇、星岛湖乡。
5、市域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重点拓展高新技术、旅游休闲服务、商贸物流、现代海洋等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金融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健康养老、体育等新兴产业,构建北海多元产业体系。
近期大力推进三个千亿元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铁山港临港产业基地,拓展产业链,引导旅游休闲产业向高品质、国际化方向提升。
远期加快产城融合,提升中心城区和铁山港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6、市域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北海市域公路网形成3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3条省道以及若干条集散公路的格局。
其中,3条高速公路分别为兰海高速、玉铁高速和三北高速(贵合高速);4条国道分别为G325、G209、G228(广西滨海公路)和G241(S216提级);3条省道分别为S210(融水~合浦)、S513(桂平~铁山港)、联络线19(涠洲岛环岛路)。
规划在现有钦北铁路和玉铁铁路基础上,新增合湛铁路及沙山铁路支线。
规划北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广西沿海重要港口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以服务临港产业的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为主,大力发展商贸、邮轮和旅游客运服务功能,逐步发展为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北海港划分为石步岭港区、铁山港西港区和铁山港东港区等3个枢纽港区和海角港点、侨港港点、沙田港区、涠洲岛港区等小港点、小港区,及预控作为远景开发的大风江港区(大风江东作业区)等。
规划北海机场为广西自治区内重要的干线机场,泛北部湾地区的区域性枢纽机场,我国西部地区的国际旅游门户机场。
7、市域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北部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城市、广西主要旅游集散地、西南地区重要旅游节点及东盟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的旅游发展目标及定位,构建“一带、两翼、七片、多点”的市域旅游空间格局,强调银滩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涠洲国际旅游岛的辐射带动作用。
8、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现状整体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局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北海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以维护生态系统综合价值为基础,构建保护生态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明确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策略;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建成经济高效、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将北海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市。
9、市域滨海岸线及近岸海域利用规划对市域滨海岸线利用分为六类进行规划指引,分别为自然生态岸线、风景旅游岸线、城镇生活岸线、港口及临港产业岸线、渔业岸线、预留储备岸线。
所有岸线除港口码头、渔业生产及配套设施外,城镇建设应退到最高潮位线以内;近岸海域分为9个类型区域提出规划指引进行综合管控,分别为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港口区、渔业基础设施区、锚地区和航道区,海底管线区,养殖、增殖区,风景旅游、文体娱乐区,保留区,排污区,固体矿产区,其它特殊利用区。
六、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1、规划区城乡统筹重点完善铁山港城区的城市功能,优化配置港口资源。
深化港口物流、工业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生活服务相关功能,保持功能拓展和空间利用的弹性,并加强城市景观特色营建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吸引力。
加强规划区交通组织与通道控制,强化区域对外交通、疏港交通体系及规划区内快速交通联系通道建设。
促进中心城区、铁山港城区以及南康、福成、营盘等城镇协调发展,突出资源共享和基础设施共建、对接;进一步加强管控涠洲镇文化自然生态资源,按照环境容量引导旅游发展及相关设施建设。
加强对规划区内生态资源、岸线等核心战略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协调利用,合理优用各类资源。
2、铁山港城区规模规划近期(2020年),铁山港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约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常住人口规模约3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80平方公里。
同时在港区西部和北部预留一定发展备用地。
3、铁山港城区发展指引优化铁山港区的发展定位为:现代化港口新城,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清洁型临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面向东盟、服务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经贸产业合作重要平台。
规划铁山港城区形成“五片一组团”功能布局。
“五片”包括滨海港口片区、兴港综合片区,及三个工业片区(临港船舶制造及能源化工片区、出口加工区和高新产业园片区、新材料与石化工业片区)。
“一组团”为铁山港城区西侧的滨江居住组团。
近期保留铁山港区政府在现有驻地,远期在兴港综合片区内规划办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公共服务功能。
合理控制铁山港城区内三类工业用地比例,原则上不予布置有毒有害及危险品仓储物流用地,加强污染排放管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形成四条港区对外通道,分别是铁山港大道、北海—钦州公路、兴港路和海景大道。
铁山港的疏港交通由玉铁铁路、玉铁高速、兰海高速、北海—钦州公路、省道513以及铁山港大道等组成。
玉铁铁路铁山港支线向南延伸至沿海港口工业区和仓储区后,沿东西方向在沿海区域形成支线。
远期玉铁铁路新建复线,开行城际客运列车。
构建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的铁山港城区路网系统。
其中,主干路网形成“二横六纵”的方格网布局形式。
4、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依据“共建共享、分级配置”的原则进行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协调。
铁山港城区和兴港镇的生活服务实施同城化建设,并兼顾服务营盘镇等周边城镇。
区内各城镇在完善自身基础服务的同时,应加强与中心城区及铁山港城区的功能衔接,优先落实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以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七、中心城区规划1、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规划近期(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9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 0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1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6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2、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湾一带、一心一核”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湾”即廉州湾南部滨海生活湾;“一带”为中心城区南部以休闲旅游度假功能为主的滨海旅游发展功能带(含近岸海域);“一心”为由城市商业办公综合中心、滨海休闲文化中心及廉州湾区域生产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的复合型城市中心,是城市核心公共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一核”即鲤鱼地生态绿核,是城市内部重要的生态空间。
3、功能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七个城市功能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