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版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版教案

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文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一起完成。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板书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A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

那么,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A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1)船小2)行船方式3)乘船姿势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的姿势和感受。

)B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

的吗?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A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D.那吸引你,E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

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8.总结学法: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

(画出后山)四、读写指导:1.设疑质疑: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2.小结写作方法: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1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⒈听写:观赏盘曲而上或浓或淡颜色各异⒉背诵第四段。

二、讲读第五段。

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⒈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了内洞的情景,一是写内洞很黑;二是写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变化多端”、三是写内洞很大;四是写泉水是从内洞直流出来的。

)⒉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内洞很黑?“一团漆黑”形容很黑。

启发体会“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的反衬作用。

⒊ 讲述:“逐一”是逐步地,一个一个的意思。

作者首先看到的是黄龙和青龙。

“蜿蜒”写出了龙弯弯曲曲,回旋盘曲的样子。

问:作者为什么在这句话里用“当然”这个词?作者为什么说:“有点儿像”?到底像不像?为什么?简述石灰岩溶地形的特点。

图示“石钟乳”和“石笋”。

“依据”是“根据”的意思。

“名目”是“名称”的意思;引导学生先理解“变化多端”的“端”,“颜色各异”的“异”,再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概括洞内的景物为“奇”。

⒋ 讲述:“十来进”;北方话,一进是一个院子一排房子,十来进是十几个这么大的地方,突出大。

“上源”:发源地。

⒌ 概括洞内的特点为“黑、奇、大”。

三、指名读第六段,思考这样写的好处⒈ 按照下面箭头所示游览顺序,说说游览经过。

金华—→罗甸—→北山(明艳)—→外洞(宽、大、高)—→孔隙(小、窄、矮)—→内洞(黑、奇、大)⒉ 阅读课文,写出段落大意。

⑴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⑵北山景色一片明艳。

⑶作者游览外洞。

⑷作者从外洞入内洞的情景。

⑸作者游览内洞。

⑹作者出了双龙洞。

⒊ 通过孔隙,游览内洞,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的?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⒋ 作者在通过孔隙进入内洞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围绕上述问题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⒌ 小结: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情景,抓住重点仔细地看,用心地听,是作者获得具体材料的好办法,我们要学习这种办法。

教学反思这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上课伊始,同学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课上,我鼓励学生采用图示法理清文章的思路,联系平时的习作,谈谈按游览顺序写作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到了写这类文章时,得做到游览的顺序清晰,景点的介绍有详有略,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等等。

再回到课文,依次寻找相应的方面。

当学生把游览顺序用图示法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一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了。

接着,我让学生读文,比较比较每个游览的点,说说哪些点详写,哪些点略写。

分清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习课文的两条线索时,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在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时,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读出了对小溪流的喜爱,读出了自己心情的愉悦,更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想到了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其中的两对内洞的景观介绍:海龟探海、避水神针、寿星捧仙桃。

词以及“时而……时而……”这一句式。

可是,学生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设。

学生却在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美好的体验。

读,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尝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而我,更是尝到了以读促悟这一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实效。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前面的学习比较分散,最后还要整体回归课文,形成整体的感受,脑海里有存有游览路线和欣赏到的美景,并从中体会情感,从而产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谈谈自己学会文章后的心得体会。

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从学生上交的小练笔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很多同学不会运用知识,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课本上,不会把从课本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文创作中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