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壮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 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
(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 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 ,从 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热,重热则寒。”
(4)气火关系病机: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 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5)说明致病因素: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 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 固 .”
(6)说明证型分类:
4.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一)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 : 阳 ,味 :阴 .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伤 伤



充养

依赖人身元气充养

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

饮食五气化生转变 精气


伤于
食 化为
(3) 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要 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P30)
3. 思考题:
(1)说明阴阳的概念和阴阳法则.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 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病案举例—湿困脾运泄泻
李某,男,49岁,1965年12月30日初诊,突发腹泻, 日五、六次,腹无大痛,精神欠佳,脉象缓弱,舌 苔薄白。此太阴脾土为湿所困,用除湿化浊运脾行 水法。 苍术9g 扁豆9g 藿香9g 厚朴6g 陈皮6g 青皮 6g 木香4.5g 茯苓9g 大腹皮9g 甘草3g 1966年1月3日二诊,服前方后,大便逐渐成形,自 觉消化较差,脉来稍软,用补脾运脾,敛肝固肾法 以善其后。 党参12g 茯苓9g 白术9g 山药12g 厚朴9g 木香6g 陈皮9g 白芍9g 补骨脂9g 甘草3g 三剂 摘自《李斯炽医案》
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腑。”
(4)说明生理功能:“阳化气、阴成形。”
2.在病理上: (1)说明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说明阴阳升降失常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
(3)说明阴阳转化病机:
说明邪气伤人各从其(阴阳之)类.
7.重阴、重阳与伏邪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极而阳生,阳 极而阴生.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重” 冬伤于寒 春伤于风 夏伤于暑 秋伤于湿 病变 春必温病 夏生飱泄 秋必痎疟 冬生咳嗽
二、五行的归类法则 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行归类及五行生克法则(自学)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阳:天 上 气 男 左 火 外
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 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时 反而大便通畅 , 饮食不好 , 胃部膨胀 , 喜嗳气矢气 , 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 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 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枣 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 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
少火
少火之气壮—气食(仰饲)少火,少火生气
(5)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
盛偏衰的危害.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 药物饮食之 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
阴 阳
自 然 界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力之所在。 “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 产生 、 变化 、 发展 、 消亡的根源 . 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 也 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 的法则和规律。
3.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 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 辄尔下降, 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 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
阴:地 下 血 女 右 水 内
阴在内,阳之守: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阴之使:阳化气,行外为阴之役使
相互为用
相互转化
阴阳者,万物之能(胎)始也:
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二)
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 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 注意: 阳热盛极,隔阻气机 死 腹满 阴寒盛极,凝遏气机 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 法天地阴阳以养生.
(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虽地气之升,实 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云出天气

(上)
天之水气
(下)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本篇论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所论内容较零散,简单归纳如下: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在生理上: (1)说明属性:“阴静阳躁”…… (2)说明阴精阳气互根互用,协调统一:“阳生 阴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说明气机升降运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阴阳的性质:
轻清、重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动静--阴静阳躁
天地、静躁、生长杀藏、化气成形、寒热、 清浊等,说明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 的事物的性质归纳。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 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辛甘发散太过引起的热病,酸苦涌泄 太过产生寒病。 久服辛甘发散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 热病,热到了极点就转化为寒证; 久服酸苦涌泄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 寒病,寒到在极点就转化为热证。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 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正气;反之,过用 辛甘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
内 容 提 要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 内容; 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
用;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目 的 要 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及其法则; 2.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了解运用五行学说归类事物的法则。
一、阴阳的概念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6.指导养生 (1)协调阴阳以养生:“七损八益”。
(2)法则天地阴阳以养生: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下象地以养足 ,中
傍人事以养五脏。”
复习思考题
1. 词解:“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飧泄、 胀、清阳、浊阴、“壮火 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从阴引阳,从阳引 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 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