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旧城更新理论

旧城更新理论

精心整理
旧城更新的多种英文译法:Urbanrenewal,regeneration,Urbanrenaissance
一般包括有三种含义:
1. 开发或改建(redevelopment);
对于质量低劣者可根据其不同规模进行“再开发”。

2.整治(rehabilitation);
整治是将比较完整的城市剔除其不适应的方面,开拓空间,增加新的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如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2. 保护(conservation)
对于旧城历史地段,则予“保护”;
①UR ②UR ③UR ④UR a 、UR b 、UR c 、UR 作用。

1.(1)(2)(3)(4)2近几年,在原有城市结构进行整体变革和原有城市土地进行大规模转换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已初见端倪。

(1)从全国来看,一些城市改造规模过大,带来不少隐患。

大规模拆建使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迅速解体,中心区居民大量外迁,给居民就业、上学、交通带来一系列困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条件下,大规模拆建也造成居民回迁安置周期长、建成慢、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现象。

(2)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
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
(3)开发过密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为经济利益驱使,绿地减少,日照通风标准不能满足。

(4)容量过高带来基础设施超负荷
只注意片面提高容积率,相应城市供电、供水、通讯、供气、排水
等设施没有进行扩容改造,形成“瓶颈”。

(5)更“新”多,保护少,使城市特色丧失
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被轻易拆除。

(6)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府干预和调控手段不先进,力度不够。

经济利益唯上,使得应该改造的地方未得到改造,而条件尚可的地方反而被拆掉了(武展馆)政府决策成了开发商决策。

(7)旧城改建规划研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编(规划)归编、管归管、建归建。

近年来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形成热点的深层社会经济背景:
a
b
c
d
e
3.
(1)
(2)
(3)
的回报
(4)
(5)
(6)
护、“新”,
《城市规划法》解说中提出城市旧区改建的主要原则如下(见城市规划法解说):
——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城市旧区改建的重点是对危房棚户、设施简陋、交通阻塞、污染严重地区进行综合整治。

——城市旧区改建应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和技术改造紧密结合,改善用地结构,优化城市布局。

——城市旧区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旧区改建应当充分体现传统风貌、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如果系统地归纳,旧城更新的主要原则可归纳为:
①整体性原则
那必须树立综合治理,整体改造的原则。

城市是一大系统,旧城是城市一个组成部分,旧城更新应
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的整体要求出发进行分析,要强调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功能。

②综合效益原则
衡量旧城更新的效益,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相协调的综合效益为标准,当前要特别反对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行为。

③循序渐进原则
要依财力,分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目标、手段、方法、措施,量力而行。

目前全面更新改造的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留有余地等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④协调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注意旧城内部各项机能发展平衡;其次要使旧城地上设施与地下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把握协调发展原则,就是要在旧城更新规划中做到:
a、使旧城规划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更新,既延续有特色的旧城格局,又要与总体规划结构保持协调。

b
c

典型示例——北京旧城更新中对北京历史城市实施整体保护的10项内容。

①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
②体现明清北京城“凸”字形的城廓形象
③保护与北京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
④保护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⑤注意汲取传统城市色彩的特点
⑥按照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特点,分层次控制建设高度。

⑦保护城市景观线
⑧保护街道对景
⑨增辟城市广场
⑩保护古树名木
(一)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
1.旧居住区的分类与评价
完整的旧居住区结构形态:a.物质结构形态b.社会结构形态
(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
(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
(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
2.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模式
(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尽量保存原有物质形态特征及社会网络。

(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重建为主。

(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整修与重建结合
(二)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更新
1.
2.
(1)
(2)
(三)
1.
2.
3.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