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注:上班高峰海珠的通勤人流(2007年10月 18日光大花园至江南西地铁接驳线)
• 空间结构失衡,单中心结构明显
—荔湾:街巷发 展模式,缺乏核 心,竞争力不足; 人口质素—建筑 质量—产业结构 三位一体同步下 沉。传统批发业 对交通、环境影 响很大。
—越秀:街区发 展,公共服务功 能、商业功能、 居住人口和建筑
规划公共绿地496公顷,按200 万人口计算,人均公共绿地从现 状1.8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
构建主要商业区的慢行系统:流 花站周边地区、环市东、东山口、 北京路—上下九—恩宁路、江南 西商业区等。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划定20.39平方公里为旧城风貌协调 区,区内地块不以经济平衡为改造目 标。整体保护历史旧城结构,控制开 发强度,恢复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功 能。
规划策略
采取以下方法调整规划方案:
第一,以全市统筹为基础调整规划,确定开发功能、强度,落实“中调”战略; 第二,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本任务,以设施评估为基础,突出基础设施与开发容 量双向匹配的思路; 第三,以优化城市功能为根本,强调功能结构调整应与就业岗位调整相结合,强 调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提高,并确保经济发展的延续性; 第四,应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坚持红线避让紫线、红线协调特色街道风貌的 原则进行规划,强调采取“有保有放”的策略进行有选择性保护。 第五,确保公益设施可以落地:检讨已有规划设施实施用地的可行性,规划重点 在拆除重建区域内落实公益性设施。
•消防站建设 针对旧城的改造,结合消防站专项规划建设,继 续建设解放北路站、中山六路、共和新村站、黄 沙站等4座消防站。 另需建设江南西站、鹭江站、沙河站、流花站 (新选址)等4座消防站,以满足以后城市建设的 发展需求。 •防洪排涝:按照专项规划
•环卫工程:分区规划海珠和荔湾垃圾压缩站严 重密集,本规划进行了合理调整。
结果:要么改不动;要么旧城良好的空间肌理很容易遭到破坏。
规划思路
基于以上的认识,采取以下的规划 思路和工作技术路线:
第一,详细调查基础上,明确更新 的正确目标和策略。
第二,以中观思维整体把握中心城 区旧城更新规划,形成框架性的规 划方案。
第三,突出规划定量分析和评估, 增强方案科学性。
第四,强调空间规划与政策规划、 体系规划与改造指引相结合,利于 实施。
80%
100
60%
40%
•社会经济发展内部差异大
80
20%
(万人)
60
—荔湾:旺丁不旺财,环境压力大,常住人40
0% -20%
口和就业数量双下降;
20
-40%
0
-60%
—越秀:旺丁又旺财,过度集聚,常住人口 荔湾 越秀 海珠 天河 番禺(含南沙) 花都 其他
和就业数量双向增长;
1996
2004
图:各区就业人口增长情况
整治完善区,主要采取私人业主组成的业主委员会主导、整体修缮的改造模式,进行小区 环境治理及配套设施完善,改善居住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已列入或建议列
建议控制指标
入的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 整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且具有较高
地块类型
净容 积率
毛容积 率
建筑 绿地 密度 率
新建建 筑限高 (米)
按照历
•优化旧城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建筑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策略:
•全市统筹,以区为主
设施
•规划先行,政策配套
•市场运作,财政支持
•系统改造,新旧联动
居住
•分区分类,一区一策
旧城现状掠影 产业
人口
交通
调控人口规模与开发容量,改善人居环境
旧城规模的控制关键不在于常住人口,而是就业人口 和商务人口的控制和疏解,以及人口结构的调整,这 些需要产业和空间的调整来解决。规划建议旧城维持 现有人口总量,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人左右;
增长率
—海珠:不旺丁也不旺财,旧城衰退,常住备注:越秀区=原越秀+东山;荔湾=
人口数量增荔湾长的而整体就下沉业机会下降。越秀的过度集聚 原荔湾+芳村;
海珠的冰火两重天
番禺区=现番禺+南沙
注:和平路、十三行路等批发产业带来的建筑 折旧、交通拥挤和外来低端就业
注:北京路步行街的人流与公园前站的拥挤
注:富力现代广场的空置与同福东路 的冷清
➢旧城更新改造政策分区
根据地区发展历史及文化保护价值,规划旧城 区分为旧城核心区(风貌协调区)和一般旧城 地区进行更新改造引导,赋予不同的改造目标 和策略要求。
①旧城核心区:是指能完整再现广州地方传统 文化、生活特色,历史建筑和风貌密集,具有 较大历史价值的城市地区,其空间范围涵盖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广州市 旧城更新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及 重要的风貌协调区,总面积为20.39平方公里。
②一般旧城地区:是指在旧城区内,除去旧城 核心区范围以外的旧城地区,总面积为33.61 平方公里。
➢ 更新改造地块分类指引
整治完善区 历史文化街区 更新发展区 拆除重建区
•整治完善区:基本为80年代后新建建筑,建筑质量较好,拆除率小于10%或不需要拆
除但小区配套需要完善、建筑外立面和环境需要修缮的街区。
由于旧城交通尤为重要,建议专题研究解决。
旧城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通转换情况
旧城区现状交通拥堵点分布
80条需要调整红线的道路
按照“人口与设施双向匹配”的原则,调整公共服务设施
运用GIS技术实现人口与设施双向匹配,扭转设施调整一味迁就人口的思维,以 现有的和能够建设的设施来确定旧城区人口规模,维护旧城服务能力与人口容量 的适量平衡。
专项规划:全市旧厂房专项规划、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等。
具体改造项目规划:近期启动改造项目,编制详细改造方案,上报市“三 旧”办审查,市“三旧”改造领导小组审批。
2、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的思路
规划范围:指建设超过30年的 历史旧城。范围大致与1980年左 右的广州建成区基本一致,面积 约54km2。
重点调整独立占地的公益型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规划,能否落实建议联合专业部门进行商定: •小学:规划新增小学6所,减少麻雀小学和不合理规划小学22所。 •中学:规划新增中学2所,减少中学8所。 •医院:规划新增医院7间,减少不合理规划医院2间。
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和慢行系 统,创造怡人的公共环境
关注大型城市公园之间、公园与 滨江休闲带之间、恢复河涌水系 两岸以及历史街区、商业区之间 的绿化开敞空间联系。
3、规划重点内容
体系性规划
改造指引
目功空规 道公开历市
标能间模 路服敞史政
与定结和 系设空保设
策位构容 统施间护施
略
量
用政地 近 地策块 期 调分分 实 整区类 施 指指指 计 引引引 划
…
政策保障
组拆资新 织迁金旧 管安财城 理置政联
补保动 偿障
目标与策略
目标:
•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城区
消防及环卫分区
更新改造指引
➢土地利用调整方向
①荔湾旧城用地调整 • 活心强区 • 恢复传统风貌
② 越秀旧城用地调整 • 古城城墙水系沿线功能调整, 尽量增加沿 线绿地及开敞空间。 • 强化南北向解放南及北京路沿线商业 • 东西向衔接荔湾上下九商业街。
③ 海珠旧城用地调整 • 滨水区置换为公共服务和商业用地。 • 重点改造海珠涌,沿涌开辟公园绿地,提升 居住环境。 • 结合同福路历史风貌特色,加强同福路沿线 商业功能。
广州旧城排水体制
• 供电工程
规划建设220KV永福站(2x24万 KVA)、光塔站(2x24万KVA), 西湾和犀牛站等4座,完善 220KV网架结构,满足中远期需 求。 新建11座110KV变电站,转供一 部分重过载变电站负荷。其中荔 湾区3个,白云区2个,越秀区5 个,海珠区1个。
• 通信工程:大容量、少局所, 减少占地
留下一 批
引进一 批
优化道路系统,构建宜居宜业的交通服务体系
目前旧城道路交通关键是对外存在瓶颈,对 内不成网络,且停车设施严重缺乏。规划建 议采取“外联系,内成网”的改善思路。
重点是:构建微循环系统,避免对旧城街道 的大规模拓宽,坚持红线避让紫线、红线协 调历史风貌的原则;持续推进“公交优先” 等等。适度增加停车设施建设,划定交通保 护区。
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主要内容
1 “三旧”规划的层次 2 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的思路 3 规划重点内容 4 主要技术分析情况
1、“三旧”规划的层次
四个阶段:
现状摸查、标图建库:确定改造的范围、改造任务,计划6月底正式完成, 上报省国土厅。
全市“三旧”改造规划纲要:重点解决改造目标、改造原则、改造模式、 改造规模、改造阶段计划等问题;对改造功能、改造指标等提出原则要求, 结合城市总规、土规和相关控规在具体专项规划中落实。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严峻
旧城空间格局要素,多数已不存在
道路扩建,房地产开发,旧城肌理改变
• 旧城困境的原因
困境:非单一、局部地段,而是整体性和体系性出了问题是广州旧 城目前最大的症结。 原因:由于过去对广州旧城的现状缺乏准确定量把握,大家心中没 底,导致全市缺乏一个能体现宏观思维和统筹微观方案的中观层面 的框架性规划,因此无法指导可行的改造思路和配套政策出台,单 个项目的改造容易陷入就地块论地块,就保护论保护的怪圈。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仅 越秀的商品销售总额就占全市的30%,消费 品零售额占全市的19%。
问题与原因
• 人居环境亟待改善:973万平方米三旧建筑面 临危破的境地;公服设施、基础设施系统亟待 改造;人均公共绿地仅1.8平方米,500米服务 半径覆盖率低,慢行系统不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