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彝族烟盒舞的起源探析
1.起源于社交
在烟盒舞中,烟盒的作用主要是伴奏和道具,体现了彝族地区“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

在《建水县征集通志资料》中其进行了描述,“跳月,也被叫做吃火草烟,是建水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由男女因为恋爱跳舞形成的。

”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主要是在男女的社交中开始发展起来的。

当地居民一般将男女之间的这种社交活动称作是“玩小姑娘”、“玩小伙子”。

男女聚集在一起玩乐、吃喝,情到深处的时候便倾诉爱意,便相互邀请跳烟盒舞。

建国之前,由于烟盒舞主要用于社交活动,因此被大部分的人视作为一种有伤风化的活动,因此通常只可以在村寨之外进行,不允许在村寨内进行,当时很多的年长之人更是严禁家里的子女参加烟盒舞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烟盒舞的禁忌才逐渐开始淡化。

由此能够看出,烟盒舞与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具有很大的联系。

2.起源于劳动
劳动造就文明。

《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劳动是产生游戏的真正原因。

因为有了劳动,游戏才逐渐的产生,然后出现了艺术。

而烟盒舞中的动作套路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

“正弦”体现的是农耕动作较少,通过发展,动作套路有所增加,“上通海,下曲江”、“哑巴砍树”、“搓绳子”、“划小船”等等。

单纯的从名字上上就能够了解烟盒舞的动作和表达的内容,集中体现出了彝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场景。

将彝族居民的辛勤劳动详细记录了下来,表现出了一种彝族居民田间努力耕耘的场景。

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居民劳动的技能传承下去。

3.起源于模仿
“原始居民比较热衷于模拟舞。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只是不能够在原本食物发展的基础上保留同样的势力。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模仿欲望是没法控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势力就逐渐的开始淡化,再到后来人们基本上就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发展。

所以,在原始部落中地位比较高的模拟舞蹈逐渐的开始淡化,遗留的大部分是以感情作为基础的舞蹈,例如战争舞蹈与爱情舞蹈。


烟盒舞中的“杂弦”是在“正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杂弦”的动作内
容相较于“正弦”来说更加丰富,在舞蹈动作上更加生动、更具魅力,而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是通过模拟一些动物创编而成的,例如“老鹰叼小鸡”、“苍蝇搓脚”、“鹭鸶拿鱼”等等。

通过舞蹈动作将动作的生存情况和状态更加全面的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趣味性。

彝族居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动物会进行认真的观察,促使在彝族烟盒舞蹈动作的创编上更加丰富,内容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促使烟盒舞成为一种众人喜爱的舞蹈。

4.源于生殖崇拜
目前,很多的艺术都是在生殖崇拜的基础上创编而来的。

这不只涵盖了人们对于繁衍的期盼,还包括对于农作谷物的渴求。

对于人类繁衍来说,食物是生存繁衍的基础与关键。

于是,人们便将这种这种期盼与渴求通过舞蹈等形式体现出来。

烟盒舞中的许多舞蹈动作,都是模仿了动作交配时的场景。

因为烟盒舞中的很多动作是需求男女进行近距离接触的,因此在跤场的时间里被视为一种低俗、鄙陋的舞蹈。

事实上,烟盒舞中的很多舞蹈套路表达的是彝族居民对于生命延续的一种渴望
和其他艺术体现形式一样,烟盒舞能够体现出彝族居民对于生活的渴望,是彝族居民期盼丰衣足食、生命延续的一种载体。

目前,动烟盒舞很多的动作套路中,都能够看出对于生命延续的一种渴望。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是通过单纯的表演来展示出来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能够充分的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习俗、社交、审美等充分的展示出来。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促使其能够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充分的展示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