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的消长变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自和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 2、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运 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3、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素问·阴阳离合论》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寒热转化、气血化生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 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
例如可以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也可以以 五脏的特性及功能划分。 4、规定性
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二是根据中医学自身的需要,进行阴阳的规定。
1.四诊阳Βιβλιοθήκη 阴色泽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形态至数
部位 动态
病变部位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寸、至 细、 尺、去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2. 概况疾病证候 八纲、脏腑辨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 指导养生
概念 目的 根本原则:法于阴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 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 夏用温热之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 “冬病夏治”
“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 冬用凉润之品养其阴,则夏日病减。 “夏病冬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1、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 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阴阳的消长是事物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是事物的质变 过程。 3、阴阳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4、阴阳转化的形式,可分为渐变和突变。
(六)阴阳的自和平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
础。 2、阴阳互根:是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 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 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阴阳互用: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 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 阴阳概念的特性
3、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 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 是相对的。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水能使草木生长,叫作水生木:木能燃烧,故曰木生 火;草木燃烧的灰烬可以化为泥土,因而火生土:金石 等各种矿物多蕴藏在土中(地下),故曰土生金:金属 在冶炼过程中,先是以“水”的形式存在,所以称金生 水。这一类的关系就是相生关系。又如水能灭火,称为 水克火;火能使金属熔化,故曰火克金;金石能制刀斧 砍伐树木,所以叫作金克木;树木的根茎能深入泥土中 (一说古代用木犁翻地),因而称为木克土;土能筑堤 堵水,故曰土克水,这种关系就叫相克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2、确定治则治法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 清除其热,此即“热者寒之”的方法,又叫“阳病治 阳”;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可用温热药物消除偏胜之阴, 驱逐其寒,此即“寒者热之”,又叫“阴病治阴”。 “病”,此指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 阴阳概念的形成
3、阴阳概念的引申 古人并没有满足阴阳概念已有的明确内涵,或许
是太阳的晦明给予了以农耕文化为母体的中国先民 极为深刻的印象,进而又将这种观念从直觉推及万 物,用以标示日月、天地、冷暖、上下、左右、明 暗、凸凹、高低、长短、动静、刚柔、男女、昼夜 等成对的范畴。阴阳概念逐渐扩大了它原有的外延。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 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 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4、阴阳转化:
是阴阳失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寒证转变为热证;热证转变为寒证。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的性能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就人体而言,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 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 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为 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为阳;肝、脾、 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可见人体结 构都存在着对立、互根的阴阳关系,都可以用阴阳 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因此说:“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
可解释自然现象
如《国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 于是有地震”,《左传》:“陨石于宋……是阴阳 事,非吉凶所生”。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 阴阳概念的形成
亦可用于人事 如《管子》:“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 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亦有宇宙本体的涵义 在《易经》里,阴(阴爻)阳(阳爻)孕含于八 卦中,进行了更加系统地发挥和演绎,用阴(- -)和 阳(—)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所谓“一阴一阳之 为道”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气的定义: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 古代哲学 朴素 思辨
精气的定义:气中之精粹 精气与中医学关系密切
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本源性 ➢ 元气论——本体论
“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 气分阴阳而天地成 “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庄 子》 ➢ 气有聚散 “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先哲 格言》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散寒温里 阴寒之证
寒、凉——阴
清热泻火 阳热之证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特点
上升发散
收涩、泻下、重镇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 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 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 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 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
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胜则寒——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对疾病的诊断,首先要用四诊的方法收集病史资 料,然后用阴阳概括诸如色泽、声息、动静状态及 脉象等的阴阳属性。 辨别色泽的阴阳;辨别声息的阴阳;辨别脉象的 阴阳;大凡表证、热证、实证者属于阳证;而里证、 寒证、虚证者属阴证。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的相互交感
1、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传·咸》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
化生” 《易传·系辞下》
2、阴阳交感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存在 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1)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 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 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3、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限度,就会出现阴阳失调的 状态。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1、来源特点:朴素、直观、意象 2、阴阳概念的本义
阴阳的本义出自对日光向背的形象描述,甲骨文中 有大量晴天是“阳”、阴天是“不阳日”或“晦日” 的记载,以出日为阳,覆日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 阴。
《诗经》:“既景乃岗,相其阴阳”。 《易经》:“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山海经》:“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 金”。“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周礼》:“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特性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
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 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 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 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以广泛地运用阴阳学说加以 说明。
兴奋作用属阳,抑制作用属阴;精微物质属阴, 内脏能量属阳;气属阳,血属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