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经 络 系 统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 络 孙 络
第一节 经络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列缺(LU7) 少商(LU11)
第三节 十四经脉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关节微 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 痛,咽痛,咳嗽。
第三节 十四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中医学
下篇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十四经脉 经外奇穴 针 灸 法
第六节
第七节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节 经络
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 以下。如肺经郄穴——孔最。
5. 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
穴。如“肾俞”穴。
6. 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
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门。
第二节 腧穴
7. 八会穴 →即脏、腑、气、血、筋、脉、骨、
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部。
8.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腧穴。
第二节 腧穴
2. 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
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 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
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第二节 腧穴
4. 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
第一节 经络
2.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 之会,称“阴经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 会,称“阳经之海”。 “背为阳,腹为 阴”。
第一节 经络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 “诸脉皆属于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 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 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 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 与督脉相并。
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 三焦合于委阳。”故又称“手三阳下合腧”。
脏会——章门 气会——膻中 筋会——阳陵泉 骨会——大杼 腑会——中脘 血会——膈腧 脉会——太渊 髓会——绝骨(悬钟)
第二节 腧穴
9. 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阴跷、
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 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 下。如“列缺”穴。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 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 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 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 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 枢· 经筋篇》:“以痛为腧”。
第二节 腧穴
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 委中→ 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 列缺→ 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 合谷→ 牙痛、口病、面部疾病。
第二节 腧穴
1.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
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 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 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 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 之所。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3)指导诊断:在临
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 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 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 的依据。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 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 关等。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 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 阑尾穴有压痛等。
第一节 经络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 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 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 和明目等。
第一节 经络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 合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 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 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第一节 经络
第一节 经络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 特点--“离、合、出、入”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 于体表 。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 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 皮表的分区。
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止穴:迎
香。
本经名穴:合谷、曲池、迎香。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咽痛,热病,
昏迷。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原穴”,主治:齿痛,咽痛,热病,口眼歪斜。(孕妇不宜针) 曲池——曲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中。→“合穴”,主治:热病 ,齿痛,咽痛,腹痛。 肩髃——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 央。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面部美容。
1.经络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第一节 经络
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十 二 经 脉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经脉
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 荥——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故称“荥” 输——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 经——经气所行经的部位,如水在流畅河中流过,故称“经”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
第二节 腧穴
《十二经五俞穴》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第二节 腧穴
3.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穴以 的病 方人 法自 身 手 指 为 度 来 取
第二节 腧穴
4. 简便取穴法
例如: 两手虎口交叉——列缺 垂手中指端——风市
第三节 十四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云门(LU2)
→上肢内侧前 缘→止穴:少 商。 尺泽(LU5) 本经名穴 : 列缺。
起穴:中府 中府(LU1)
第一节 经络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1.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 )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前阴病、妇科病 耳病 神志病 胸部病 二经相同 主治
1.远治作用
经 脉 所 通, 主 治 所 及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第二节 腧穴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 肘横纹→腕横纹:12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18寸 内辅骨下廉→内踝尖:13寸 髀枢→膝中:19寸 膝中→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足底:3寸
第二节 腧穴
骨 度 分 寸 示 意 图
一以 定骨 的节 尺为 寸标 进志 行, 取将 穴人 的体 方各 法部 。分 规 定
10. 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
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疗与交会 经有关的病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