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章-奥美拉唑生产工艺0615

第14章-奥美拉唑生产工艺0615

第十四章奥美拉唑生产工艺学习目标:掌握采用追溯求源法进行奥美拉唑化学合成工艺路线设计的思路,了解各条工艺路线的优缺点。

掌握奥美拉唑及主要中间体的生产工艺原理、工艺条件的选择及控制,熟悉奥美拉唑及主要中间体的生产工艺过程,了解奥美拉唑的三废处理方法。

奥美拉唑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的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是20世纪消化性溃疡治疗史上的新里程碑。

从不同起始原料出发,可设计出多条奥美拉唑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

本章以国内广泛采用的合成路线为例,介绍奥美拉唑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4.1 概述奥美拉唑为第一个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中的H+/K+-ATP 酶(质子泵),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终端步骤,产生强力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其作用特异性高,作用强大且时间长,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的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氏综合征等。

14.1.1 奥美拉唑的理化性质奥美拉唑(Omeprazole),化学名称为: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英文化学名称为:5-methoxy-2-[(4-methoxy-3,5-dimethylpyridin-2-yl)methylsulfinyl]-1H-benzimidazole。

化学结构式如图14-1所示。

结构中亚磺酰基(亚砜基)的S原子所连的两个取代基不同,S原子具有手性,亚砜具有光学活性。

最初上市的药物奥美拉唑是外消旋体。

图14-1 奥美拉唑的结构(1)奥美拉唑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易变色。

在二氯甲烷中易溶,在水、甲醇或乙醇中微溶;在0.l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

几乎不溶于乙腈和乙酸乙酯,熔点为156℃。

奥美拉唑呈弱碱性,在pH值=7~9的条件下化学稳定性好。

14.1.2 奥美拉唑的临床应用奥美拉唑为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质子泵),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终端步骤,产生强力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奥美拉唑是一种无活性的前药,是非竞争性酶抑制剂。

口服后,由于其为弱碱性化合物,在pH值为7的环境中不易解离,为非活性状态。

通过细胞膜进入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高酸性环境中,在H+的影响下,依次转化为螺环中间体,次磺酸和次磺酰胺。

次磺酰胺是奥美拉唑的活性代谢物,其结构中的硫原子可与H+/K+-ATP酶α-亚单位上的半胱酸残基(cys)中的巯基共价结合形成二硫键,不可逆地使H+/K+-ATP酶失活,导致胃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运到胃腔中,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使胃液中的胃酸量大为减少。

临床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氏综合征(胃泌素瘤)。

14.1.3 奥美拉唑的研发历史奥美拉唑是瑞典ASTRA 公司研制开发的第一代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拮抗剂,商品名为洛赛克(Losec ),于1988年首次上市。

到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和使用, 1998-2000年连续三年列全球畅销药物的第一名,是20世纪消化性溃疡治疗史上的新里程碑。

2000年10月奥美拉唑的专利期满,ASTRA 公司推出了奥美拉唑的S-对映异构体(图14-1)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 )或依索拉唑,商品名为耐信(Nexium ),适用症范围和奥美拉唑基本相同。

但比洛赛克作用更强,在控制胃酸水平减轻疼痛症状和促进愈合方面更有效。

耐信的全球销售额逐年增长,年销售额达37亿美元,是近年来最热销的抗溃疡药品。

14.2 奥美拉唑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与选择从奥美拉唑的结构出发,采用追溯求源法对其进行化学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采用不同的切断方式,可得到三条合成路线。

对各路线进行分析和比较,筛选得到一条适合工业生产的最佳路线。

本节对奥美拉唑的合成工艺路线进行设计和分析。

14.2.1 奥美拉唑的结构拆分从奥美拉唑的结构出发,首先要确定其基本骨架和官能团以及二者的结合情况,找出易拆键部位。

采用追溯求源法对其结构进行逆向切断,考虑其前体可能是什么以及经什么反应可以构建该连接键。

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的化合物,即起始原料为止,便可设计出奥美拉唑的化学合成路线。

图14-2 奥美拉唑结构的拆分如图14-2所示,奥美拉唑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结构上可以分为苯并咪唑和取代吡啶两部分。

亚磺酰基可由硫醚氧化而成,在最后一步反应中进行。

根据连接苯并咪唑和取代吡啶两部分的甲硫基构建方式的不同,可有四种不同的切断方式,分别以图14-2中的a, b, c, d 来表示。

其中a,b 两种切断方式比较类似,硫醚键的生成可由不同的硫醇和氯代化合物经缩合反应而得,称为缩合反应路线;从c 处切断,由4-甲氧基邻苯二胺和连有吡啶取代基的甲硫基甲酸发生环合反应,生成咪唑环,称为环合反应路线;而从d 处切断的话,则可由苯并咪唑亚磺酰基的碱金属盐与吡啶鎓盐发生反应,将吡啶环与亚磺酰基相连,称为鎓盐反应路线。

相应地,可设计出如下三条合成路线。

14.2.2 缩合反应工艺路线a 和b 两种切断方式均属于缩合反应路线。

从a 处切断,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与 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盐酸盐(3)缩合形成硫醚(4),再经氧化反应生成亚磺酰基,得到奥美拉唑(1)。

a b c d N NO SN O H这条路线的核心是合成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与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盐酸盐(3)两个关键中间体。

14.2.2.1 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的合成以对氨基苯甲醚(5)为原料,经氨基保护和硝化反应生成4-甲氧基-2-硝基乙酰苯胺(6),脱保护得到4-甲氧基-2-硝基苯胺(7),再用SnCl2/HCl、Fe/HCl法或催化氢化等方法还原硝基,生成4-甲氧基邻苯二胺(8)。

形成咪唑环有三种方法,分别以中间体(6)、(7)、(8)为原料。

4-甲氧基-2-硝基乙酰苯胺(6)的硝基还原,制备得到2-氨基-4-甲氧基乙酰苯胺(9),然后与异硫氰酸苯酯或异硫氰酸烯丙酯反应,加热回流环合,生成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

由2-氨基-4-甲氧基乙酰苯胺(9)到中间体(2),两步反应的收率可达65%。

但由于异硫氰酸苯酯或异硫氰酸烯丙酯来源困难,大量制备受到限制。

4-甲氧基-2-硝基苯胺(7)与Zn/HCl/CS2作用,在50~55℃条件下反应4h,硝基还原和环化“一勺烩”得到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收率为94%。

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甲氧基邻苯二胺(8)在CS2/KOH/C2H5OH条件下成咪唑环,或者4-甲氧基邻苯二胺(8)不经分离,直接与乙氧基黄原酸钾作用制得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

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成熟,是国内厂家生产奥美拉唑采用的方法。

14.2.2.2 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盐酸盐(3)的合成现有两条路线合成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盐酸盐(3),分别以3,5-二甲基吡啶(10)和2,3,5-三甲基吡啶(13)为起始原料。

以3,5-二甲基吡啶(10)为起始原料:3,5-二甲基吡啶经氧化、硝化和醚化,生成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N-氧化物(11),在硫酸二甲酯和连二硫酸铵的作用下,发生重排反应,得到2-羟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12)。

最后经氯化反应,生成盐酸盐(3)。

这条路线曾是工业采用的方法,但由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N-氧化物(11)生成(12)这步反应收率低,仅为40%,这是此路线的不足之处。

在2,3,5-三甲基吡啶(13)的来源得到解决后,该路线已逐渐被代替。

以2,3,5-三甲基吡啶(13)为起始原料:与前面路线相似,2,3,5-三甲基吡啶(13)经氧化、硝化和醚化反应,生成2,3,5-三甲基-4-甲氧基吡啶-N-氧化物(16),在乙酸酐的作用下,发生重排反应,得到2-羟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12),最后经氯化反应,生成盐酸盐(3)。

工业上采用此路线生产奥美拉唑。

若是在图2中的b处切断,则是以2-氯-5-甲氧基-1H-苯并咪唑(17)与3,5-二甲基-4-甲氧基-2-吡啶甲硫醇(18)为原料,缩合生成奥美拉唑。

反应条件与从a处切断相似,但是两种原料来源困难,合成难度大,实用价值不大。

14.2.3 环合反应路线在酸性条件下,4-甲氧基邻苯二胺(8)和2-[(3,5-二甲基-4-甲氧基-2-吡啶基)甲硫基]甲酸(19)反应,环合生成咪唑环,在高碘酸钠作用下氧化成产物奥美拉唑,两步反应收率75%。

但2-[(3,5-二甲基-4-甲氧基-2-吡啶基)甲硫基]甲酸(19)的合成路线长,制备困难,使整个路线较长,后处理麻烦,总收率低于缩合反应路线。

14.2.4 鎓盐反应路线5-甲氧基-2-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在丁基锂的作用下,-15℃反应生成碱金属盐(20),再与1,4-二甲氧基-3,5-二甲基吡啶鎓盐(21)作用,生成奥美拉唑。

这条路线的特点是不使用制备困难的2-卤代吡啶,但是碱金属盐要求在低温下进行制备,丁基锂价格昂贵而且遇水和空气分解,反应条件要求苛刻。

14.2.5生产工艺路线的选择通过对以上三条合成路线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缩合反应路线(a处切断)为最佳路线,即以对氨基苯甲醚(5)和2,3,5-三甲基吡啶(13)为起始原料,以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和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盐酸盐(3)为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路线(图14-3)。

,图14-3 奥美拉唑的生产工艺路线14.3 奥美拉唑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本节以缩合反应路线为例,以对氨基苯甲醚(5)和2,3,5-三甲基吡啶(13)为起始原料,以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和2-氯甲基-3,5-二甲基-4-甲氧基吡啶盐酸盐(3)为关键中间体,介绍奥美拉唑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4.3.1 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的生产工艺原理及过程14.3.1.1 合成工艺路线以对氨基苯甲醚(5)为起始原料,经乙酰化保护、硝化、脱保护得到4-甲氧基-2-硝基苯胺(7),SnCl2/HCl法还原硝基,生成的4-甲氧基邻苯二胺(8),在CS2/KOH/C2H5OH条件下成咪唑环,或者4-甲氧基邻苯二胺不经分离,直接与乙氧基黄原酸钾作用,生成5-甲氧基-1H-苯并咪唑-2-硫醇(2)。

14.3.1.2 4-甲氧基-2-硝基乙酰苯胺(6)的合成工艺以对氨基苯甲醚(5)为起始原料,经乙酰化保护和硝化一勺烩反应,再经结晶、抽滤、干燥等单元操作制备4-甲氧基-2-硝基乙酰苯胺(6)的工艺流程如图14-4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