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合寡占竞争模型

混合寡占竞争模型


John S. Heywood(2006)
运用混合寡占模型去分析私有化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
[51]
Kazuhiro Ohnishi(2009)
运用混竞争行为的强有力工具。
Saha

Sensarma(2004)
将混合寡占模型应用到银行业,分析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9]
Kenneth Fjell

Debashis Pal(2005)
则把混合寡占竞争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
[50]
Kenneth Fjella
争,其研究基础是私有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单一经营目标。当企业的目标
不再是单一的利润最大化时,传统寡占理论模型便无法很好的分析现实中各企业
的竞争。为解决这一问题之后,国外学者提出了以纯寡占竞争理论为基础的混合
寡占理论。
Matsumura(1998)
最先定义了混合寡占的市场结构,他认为国有企业
是把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私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寡占理论研究鼻祖古诺
1838
首先在其所著《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
提出寡占理论模型。他假设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勾结,而且模型的每一方
都知道对方将如何行动的前提下,分析了各寡占厂商如何决策自己的产量。之后
的经济学家伯川德
(1883)
和斯塔克尔伯格
(1934)
在古诺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
伯川德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传统的寡占理论主要是分析私有企业之间的竞
当这两种不同经营目标的企业同时出现在市场上,并展开竞争的市场结构称之为
混合寡占的市场结构。他还构建了最早的混合寡占模型,并证明了市场完全被国
有化或完全被私有化,都不会形成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只能是二者的结合。
当前各国经济当中,必然存在国有企业这一经济成分,它的存在使得混合寡占竞
争理论有很强的现实基础,使得混合寡占竞争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各经济学科,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