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概论5(1)

教育学概论5(1)


学生 从这三个维度看,可以将课程定义为,根据社会和个体 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适合于各级 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 和进程的总和。 ——石中英(北京师大)
(二)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1.课程即学科知识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1)基本主张: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 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 活动计划等方面。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协助建立一种 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2)代表人物 (美)布拉海尔德,(法)迪尔凯姆,(美)帕森斯等 3.课程理论的发展 (古希腊)柏拉图→(英)洛克→(法)迪尔凯姆→ (美)帕森斯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 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这个原理是围绕四个 基本问题运作的: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1)基本主张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 识为中心,严格地按照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材料,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科教学,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 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代表人物:赫钦斯、科南特 、布鲁纳等 (3)课程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代表人物及观点→永恒主义课程学派→要素主义 课程学派→学科结构课程学派
1.课程即学科知识
在我国权威的《辞海》、《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 科全书(教育卷) 》 以及许多教育专著和教育学教材中, 普遍把课程看作是学问、知识或学科。 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 将课程定义为广义和 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 义指一门学科。”
简评: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 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 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 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 经验或体验。
简评: 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 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 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 立。应当指出,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 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研究历史概述 我国古代早已有人注意到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学业水平 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国一些 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 都对课程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课程思想, 对整个西方学校课程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最后是课程定义的层次的问题。事实上,不 同的课程定义,有时是指在不同层次上起作 用的课程。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对此作了较好 的说明。在他看来,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 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在 着五种不同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将“课程” 划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 ideological curriculum 正式的课程 formal curriculum 领悟的课程 perceived curriculum 运作的课程 operational curriculum 经验的课程 experienced curriculum
把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 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人们一般 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20年代后,课程领域增加了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查 特斯,像博比特一样,查特斯在《课程编制》一书中认 为,课程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发现人们必须做些 什么,然后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
(4)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简评 优势:第一,教育目标上,指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 实现。第二,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和相互信赖,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主张把学习者的 意志、兴趣、经验、情感等摆在重要的位置。第三,教 学评价上,人本主义者反对各种测量和考试,注重过程 评价,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评价。 不足:第一,实践操作遇到难题。如何为每个学生编制 或由他们参与编制最适合他们个人自由发展的课程,这 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一个问题。第二, 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也面临挑战。
“课程”定义的三个维度 课程” 课程
1.知识的维度 知识的维度
第一种定义是从静态的知识的维度来定义课程的 第二种定义是从动态的知识的维度来定义课程的
2.学生的维度 学生的维度
第三、四两种定义是从学生的维度定义课程 第三、
3.社会的维度 社会的维度
第五、 第五、六两种定义从社会的维度定义课程
知识 社会
小结: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一,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 课程观受到了挑战,学校生活中那些非学科的经验也受 到了重视,当代课程观注重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的全部 经验。 其二,静态课程观也受到了挑战,提倡动态的课程观。 其三,把课程看作是单向的传递过程也受到了挑战,认 为课程是教程与学程双向的流动实践过程。
2.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1)基本主张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 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 童,应该研究和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 要求,为儿童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2)代表人物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 (3)课程理论的发展 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有关人本主义的思想→经验主义课程论的 有关观点→马斯洛的思想(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罗杰斯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 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如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课程是一 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
简评: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 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 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视了学 习者的现实经验。
(4)对经验主义课程论的简评 优势:第一,它突破了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有 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培养交往 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 性等。第二,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重视儿童 心理结构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等。 不足:第一,使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第 二,不利于高效率的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第三,如 何组织活动和选择教材是很困难的。第四,在科技发 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不足以单独支撑学校教育的使 命。
课程理论必需考虑的三个因素
知识
儿童
社会
课程 目标设计
学科体系
学生发展 社会需要
对三者的不同关注程度导致理论思潮的分野
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因素的强调程 度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或不同的 课程流派。归纳起来主要有:强调以学术为 中心的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 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社 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2.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1)基本主张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课程论建立的基础和发 展的主线是以儿童为中心。 充分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主张课程必须围绕儿 童的需要和经验。 (2)代表人物:杜威等 (3)课程理论的发展: (法)卢梭→(美)杜威
(三)对课程多样性定义的思考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有其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 依据,而且它们所指的课程可能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 首先,每一种课程定义,就象课程的问题一样,都是在 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出现的。 其次,任何课程定义都涉及知识或认识的性质,注意考 察每一种课程定义所隐含的某些认识论的假设是很重要 的。 再次,在考察课程定义时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它 把重点放在结果或产品上,还是放在过程或程序上,抑 或放在两者的整合上。
“预期的课程” 预期的课程” 预期的课程 落 差
“实际的课程 实际的课程 ”
(四)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 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 合
(4)对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简评
优势:第一,反映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二,学科课程 具有简约性特征。第三,学科课程强调严谨的逻辑结构, 有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进而发展人的智力。第四, 学科课程具有系统性特征。第五,学科课程一般都较重 视教师的作用。 不足:对应学科课程的优势,学科课程论者往往对学生 心理的逻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 值,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等易于忽视。
(4)对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简评
优势: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第二,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生对这些问题要具有 批判的意识。 不足:课程的编制会遇到挑战;社会问题的选择较 为复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会有困难等。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有两种典型风格: 批判性的后现代课程理论 建设性的后现代课程理论(美国,多尔) 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 丰富性(Richness) 循环性(Recursion) 关联性(Relation) 严密性(Rigo(u)r)
(三)课程理论流派
相关主题